知书房

古今书人优劣评
古今书人优劣评

古今书人优劣评

萧衍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古今书人优劣评》,或作《书评》、《评书》,旧題梁武帝撰。此编唐以前书俱未引及,始见于宋《淳化阁帖》,隋僧智果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有武帝《评书》 一卷,又《古今书人优劣》一卷,或即是编,故《宋史•艺文志》据以著录,今详核其文,多与袁昂《书评》相同,袁昂于武帝普通四年,奉勑评古今书,今本《书评》后,尚附载原启,知此书非出于武帝。今本中有为袁评所无者若干条,当为后人附益。宋朱长文辑《墨池編》,取两本会而录之,共得三十七人,《书苑菁华》所录二十八人。
更多
书评  · 7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32230
书为心画,观其书而知其人之性情。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2864
读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总觉字里行间藏着说不清的困惑。这位帝王书家执笔论古今,看似在评点他人笔墨,倒像是在与自己较劲。他评钟繇如"云鹄游天",王羲之似"龙跳天门",可这些意象究竟从何而来?是当真悟得其中三昧,还是囿于时人追捧而不得不作此语?我常疑心这般评价里,有多少是真心实感,又有多少是帝王不得不端着的体面。 细看那些评语,总觉得像隔着一层纱。说卫恒"如插花美女",可究竟美在何处?论萧子云"如春初望山林",又到底望见了什么?这般朦胧的比喻,倒像是文人间的文字游戏,读来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或许萧衍自己也困惑,既要维持帝王威仪,又难掩对书法的痴迷,两种身份撕扯着他,让这些评语变得既想深入又不得不端着。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评王献之"如河朔少年,皆充悦"。这话说得轻巧,却透着几分勉强。要知道王献之可是书圣之子,这般评价是否太过轻率?我不禁揣测,萧衍写下这些字句时,是否也在暗自较劲——既想保持帝王威严,又难掩对前朝书家的复杂心绪。这种微妙的心理,让整篇书评都笼罩在欲言又止的氛围里。 读至末尾,忽然明白这份困惑从何而来。萧衍笔下的优劣之评,与其说是评点他人,不如说是他自身处境的写照。身为帝王却醉心书法,既要以九五之尊指点江山,又要以文人身份切磋艺事。这种分裂,让他的评价既想直抒胸臆,又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今日读来,或许正是这份欲言又止,反而成就了这篇书评独特的魅力。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古今书人优劣评》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