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北史
李延寿

北史

李延寿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230年间的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北史》和《南史》打破朝代体系,把这一时期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分别撰写出通贯各朝代的通史,编成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两部书。把整个南北朝到隋统一的长阶段历史,完整溶合,从而克服了史实断裂、重复记载、难于剪裁、卷帙繁冗、不便阅读等诸多弊病,且以简明方式记述具体事实,给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从而有利于比较出各朝代、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准确勾勒的历史形势和历史变化趋势,体现历史发展的本质性特点。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6636
史之巨著,纪传体之典范。南北朝四百年,兴衰治乱,尽在其中。帝王将相可读,平民百姓也可读。治世时需看,乱世时也需看。文笔平实,记载详实。政治得失可鉴,军事成败可察。经济制度可考,文化风俗可见。读此书,知兴替,明得失。史料丰富,考证严谨。研究历史者必读,了解中国者必看。真实可靠,价值极高。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7660
李延寿删繁就简,将南北八朝史事熔为一炉,其笔法精炼,脉络分明,然多承旧文,少有发明。魏收曲笔阿世,《魏书》多讳,而《北史》稍正其失,但仍有未尽处。读《北史》需先明白它主要取材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要对照着看才能知道哪些是照抄,哪些是改写。书中对北朝门阀的记载特别详细,这是它的价值所在。有些人名官名和《魏书》不一致,要小心分辨。如果想快速了解北朝历史,《北史》比看那几部断代史方便,但要深入研究,还是得回过头去查原始资料。注意《北史》没有志表,查制度沿革得另找材料。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9073
读完《北史》最深的体会是,历史总在惊人的相似中循环。那些鲜卑贵族从草原入主中原时的踌躇满志,与后来满清入关时的姿态何其相似。他们起初都试图保持游牧传统,最终却都被更先进的农耕文明同化。这让我想起老家祠堂里"以夏变夷"的匾额——文明就像水,永远往低处流。但最触动我的是书中记载的官僚系统演变,看着那些胡人将领渐渐学会用汉制管理国家,就像看野蛮人穿上西装,虽然别扭却不得不承认更有效率。其实我们今天的基层治理,不也还在用着北魏创立的"三长制"骨架?历史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像老家的打谷场,转着圈把新麦子碾成旧面粉。当读到北齐后主高纬宁要美人不要江山时,突然觉得现代某些领导为情妇滥用职权的新闻,不过是历史换了身西装重演。制度永远比道德可靠,就像我爷爷常说:绑猪的绳子,比养猪的良心更管用。
2025年06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3391
从《北史》中读来,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感受到其中记载的分量。历史总是不断重复,人的选择却各有不同。书中记录的北魏到北周这段历史,能看到政权更迭的必然规律。拓跋氏从崛起到衰落,高欢与宇文泰的权力争夺,这些事件背后都有清晰的发展脉络。 想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确实在民族融合方面做出重要尝试。从书中,能看到北方政权的实际运作方式,也能理解当时统治者的决策考量。只是这些改革最终未能改变政权更替的命运。能理解其中的限制因素,知道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虽是数百年前的往事,也可以对照现实思考权力运行的规律,分析组织管理的得失,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方式。
2025年06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9142
翻开《北史》,扑面而来的依然是那套熟悉的权力游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些短命王朝的更迭史,不过是鲜卑贵族与汉族士大夫相互利用又相互倾轧的闹剧。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看似开明,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重组——让鲜卑贵族穿上汉家衣冠,却把汉族士人变成新的门阀附庸。历史在这里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每当一个统治集团开始标榜"仁义礼智",往往意味着他们正在编织新的权力网络。 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的合流过程,堪称古代政治权谋的教科书。崔浩之死绝非简单的"国史之狱",而是胡汉权力集团重新洗牌的必然结果。这些所谓的"民族融合",本质上不过是统治阶层内部的利益再分配。当我们细读《北史》中那些慷慨激昂的奏章,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权力的算计。高欢与宇文泰的争霸,表面上是军事对抗,实则是两种统治模式的较量——前者试图维持鲜卑旧制,后者则更懂得利用汉家制度来巩固权力。历史在这里证明:任何成功的统治者都深谙"外儒内法"的统治术。 北朝的政治生态特别耐人寻味。那些在史书中被大书特书的"清议""风骨",不过是士族维护特权的遮羞布。看看《北史》中记载的九品中正制运作实况,就会明白所谓"选贤任能"是多么虚伪的表演。更讽刺的是,当这些士族子弟在朝堂上高谈"礼义廉耻"时,他们的家族正在疯狂兼并土地、蓄养奴婢。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政治文化,恰恰是儒家伦理与现实权力媾和的必然产物。我常想,若把《北史》中的奏章与这些人的实际行为对照阅读,恐怕比任何讽刺小说都更令人拍案叫绝。 佛教在北朝的兴盛绝非偶然。当儒家那套"忠孝节义"的说教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时,统治者迫切需要新的精神麻醉剂。云冈石窟的恢宏与《北史》中记载的灭佛运动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统治者的心虚——他们既需要佛教来安抚民众,又害怕宗教势力威胁皇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朝后期的佛经翻译热潮中,那些强调"王权至上"的经文总是得到优先传播。这让我想起现代某些国家的"宗教管理",历史果然是个循环。 门阀政治的崩溃过程尤其值得深思。《北史》详细记载了北魏分裂后士族势力的衰落,但很少人注意到:正是这些士族自己培育的寒族官僚,最终成为了他们的掘墓人。高澄重用杨愔,宇文泰倚重苏绰,这些看似简单的用人决策,实际上加速了贵族政治的瓦解。历史在这里展现了一个残酷的真理:任何统治集团在培养接班人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培养终结者。当我读到北齐后主那句"宁使周得之,勿使高氏有"的遗言时,不禁感叹权力游戏的吊诡。 北朝军事制度的演变同样发人深省。从部落兵到府兵制,看似是军事技术的进步,实则是统治手段的精细化。宇文泰创立的八柱国制度,把鲜卑旧俗与汉家官僚体系完美嫁接,制造出更高效的战争机器。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套为巩固统治而设计的制度,最终孕育出了隋文帝这样的终结者。这让我联想到现代某些组织的管理制度创新——有时候改革越是成功,反而越会加速体系的崩溃。 读罢《北史》全书,最震撼的莫过于那些末世景象的记载。北齐后主与冯淑妃的荒淫无度,北周末代幼主的无力回天,这些场景与三百年前西晋末年的情形何其相似。但真正可怕的不是统治者的堕落,而是整个统治系统的惯性——即便明知王朝将倾,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们依然在机械地重复着"修德""纳谏"的陈词滥调。这种制度性麻木,比任何个人的昏庸都更致命。掩卷沉思,忽然明白:历史从不是简单的轮回,而是戴着不同面具的同一出悲剧。
2025年06月27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