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离骚
反离骚
扬雄

反离骚

扬雄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12192
扬雄写《反离骚》,道尽文人心事。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5922
初读扬雄的《反离骚》,只觉是对屈原的一种另类解读。但随着年岁渐长,才发现其中藏着更深的智慧。扬雄以批判之姿重新审视屈原的选择,表面看似不解,实则饱含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多少人在逆境中想效仿屈原的决绝,却忽略了扬雄笔下"君子不困"的深意。大唐盛世时的李白也曾徘徊于出世入世之间,最终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洒脱。这让我想到,人生困顿处,与其玉石俱焚,不如像扬雄主张的那样保持清醒。 细品之下,《反离骚》中那份理性的光辉尤为动人。它告诉我们,坚守固然可贵,但审时度势的智慧同样重要。屈原的悲壮令人动容,扬雄的清醒更值得玩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原来还有这样一条中庸之道可走。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05776
有人读《反离骚》,看到的是扬雄对屈原的批评,认为他过于固执。有人却读出了扬雄对屈原的同情,理解他的无奈。我读《反离骚》,感觉像在听两个古人的对话,一个在劝另一个看开点。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种矛盾让我思考,人生到底该坚持还是该妥协。古代文人的思想碰撞,到现在还能引发我们的共鸣,说明有些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3443
读扬雄《反离骚》,总觉字字皆是血泪凝成的冰刃。这位西汉大儒表面在批驳屈子,实则将整个时代的荒谬都剖开了给人看。他写"何必怀此都也",哪里是在质问屈原,分明是替天下失意文人发出锥心之问。我常想,当扬雄在未央宫灯下重读《离骚》时,手中竹简怕是要被攥出裂痕——他批注的不是文章,而是自己同样被碾碎过的文人傲骨。 那些讥讽屈原"露才扬己"的句子,细读竟透着诡异的自嘲。扬雄何尝不是当代屈子?他写《甘泉赋》时的恣肆,作《解嘲》时的孤愤,与屈子行吟泽畔有何本质区别?所谓"反离骚",不过是给理想主义者的悼词披上理性外衣。最刺心的是"君子得时则大行"这句,表面劝人顺势而为,内里却浸透无奈——当他在王莽新朝出任大夫时,可曾想起自己笔下这句妥协的箴言? 文中对"彭咸之遗则"的批判尤为耐人寻味。扬雄说屈子不该效法投水的贤臣,可他自己晚年不也因政治牵连投阁?这种宿命般的反讽,让文本裂开一道深渊。我每读至"览四荒而顾怀兮,奚必云女彼高丘",便看见两个隔世文人的影子在历史长廊里重叠。所谓批判,不过是绝望者之间的隐秘共鸣。 最震撼的莫过于结尾处"弃由、聃之所珍"。表面否定老庄的超脱,实则暴露了儒者的精神困境。当他说"圣哲之茂行"时,那个"茂"字用得何其苦涩!这哪里是批评屈原,分明是在审判所有欲洁身自好而不得的知识分子。今人读来,犹能听见竹简背后牙齿咬碎的声响。 掩卷常思:当扬雄写完最后一个篆字时,可曾预见千年后仍有读者为这种"反讽的忠诚"颤栗?那些看似冷静的辩驳里,分明奔涌着比《离骚》更灼热的岩浆。所谓"反离骚",终究是另一种形式的《离骚》——用否定句写就的悼亡诗,以批判为名的招魂曲。今人若只当它是儒家说教,便永远读不懂字缝里渗出的斑斑血泪。
2025年07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3829
扬雄的《反离骚》像一面被历史尘埃半掩的铜镜,照出中国文人在专制铁幕下曲折求生的智慧。这篇看似模仿屈原的作品,实则是用楚辞的华服包裹着法家的硬骨——当屈原选择以死明志时,扬雄正用隐微的笔法演示着如何在暴君与乱世之间开辟第三条道路。那些将《反离骚》简单视作"拟古之作"的论调,恰似只看见冰山露出水面的十分之一。 字里行间藏着惊人的生存哲学。当扬雄写道"圣哲之茂行兮,固时命而委蛇"时,他正在解构儒家"杀身成仁"的绝对命令。这种委蛇不是懦弱,而是比慷慨赴死更需要勇气的生存智慧——就像竹子在大雪中弯曲而不折断。我读到这里总想起魏晋名士的麈尾清谈,看似逃避现实,实则是用思想的锋芒在暴政间隙开拓出自由的空间。扬雄用屈原的酒杯,浇的是自己胸中块垒,这种"借尸还魂"的写作策略本身,就是专制时代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反抗。 最耐人寻味的是文中对"天命"的重新诠释。传统儒家将天命与道德捆绑,扬雄却悄悄拆解了这个枷锁。他笔下"时命"更像不可违抗的客观规律,这种将道德判断悬置的冷静视角,在公元前的思想界堪称石破天惊。当后世文人还在用"天道无常"解释王朝兴替时,扬雄早已看透所谓天命不过是历史进程的修辞外衣。这种超越道德化的历史观,在今日读来依然令人心惊。 文中暗藏的进化论思维更显超前。"凤皇不罹罔兮,岂鶖鷃之能害"这样的句子,表面写鸟兽,实则揭示生存竞争的残酷法则。扬雄比达尔文早两千年就意识到:适者生存不是道德命题而是自然规律。这种将生物本能引入人文领域的思考,让《反离骚》成为古代罕见的"去道德化"生存指南。当现代人还在争论"躺平"是否道德时,扬雄早已给出答案——生存本身就是最高道德。 真正使《反离骚》不朽的,是扬雄创造的"柔性抵抗"范式。不同于伯夷叔齐的刚烈,也区别于后世犬儒的麻木,他在"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之间走出了第三条路。这种既保全性命又不堕心志的智慧,在当代职场与政治场域依然具有惊人生命力。每次重读"骋骅骝以曲艰兮,驴骡连蹇而齐足",都能获得新的启示:直线冲刺未必最快,懂得迂回才是真智慧。 掩卷沉思时会发现,《反离骚》最伟大的叛逆恰恰在于它的"不叛逆"。当所有人都期待文人以死谏争时,活着思考本身就是最彻底的反抗。扬雄用文字构建的"防震层",让后世文人在政治地震中得以保全精神世界的完整。这种将妥协转化为前进动力的智慧,比任何激进的宣言都更经得起时间考验。今日我们纪念《反离骚》,不是要模仿它的具体策略,而是要继承那种在绝境中开拓生机的创造性思维。 当代人读《反离骚》,会惊讶于其中蕴含的现代性困境解答。当年轻人困在"内卷"与"躺平"的二元选择时,扬雄早就演示过如何用"外圆内方"破局。他教导我们:真正的反叛未必是冲向风暴,也可以是调整船帆继续航行。这种既不对抗也不投降的中间路线,或许正是数字化时代最需要的生存艺术。每次重读"因瓴甋以发愤兮,岂云惮乎权宠",都能感受到穿越千年的精神共振。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最坚韧的反抗往往穿着顺从的外衣。扬雄用华丽的楚辞格律包裹着锋利的思考,就像用丝绸包裹匕首。当后人批评他不够"屈原"时,或许忘了——在暴政的漫漫长夜里,能持续发出微光的萤火虫,比瞬间燃尽的火炬更为珍贵。《反离骚》的伟大,正在于它证明了思想的火种可以用各种方式保存,而智慧的生命力远比肉体的存亡更为重要。
2025年07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