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丹子
知书房
燕丹子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此书真能算佳作?我看未必。故事讲太子丹复仇,情节老套。荆轲刺秦的桥段,史书早有记载。文字平平无奇,没有新意。说是小说,更像流水账。人物刻画粗糙,对话生硬。结尾处写荆轲白日升天,简直荒唐。这种书也能流传至今?我不信古人都爱看。要我说,它就是普通的历史演义。比起《史记》差远了。不值得花时间细读。
古时候的人看重信义,把承诺看得比命还重。荆轲为了燕太子丹的托付,明知必死也去刺秦王。现在的人讲利益,做事先想能得到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名节看得很重,田光因为太子丹一句怀疑的话就自杀了。现在的人脸皮厚,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做。
那时候的人知道感恩。太子丹对荆轲好,荆轲就用命来报答。现在的人不懂感激,别人对他好他觉得是应该的。那时候的人有骨气,荆轲在秦宫临死前还要嘲笑秦王。现在的人为了活命什么都能忍。
读《燕丹子》的时候我很困惑。荆轲这么做值得吗?为了一个承诺送命,现在看好像很傻。但是又觉得那时候的人活得简单,认准一个道理就坚持到底。现在的人想得太多,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活。
书里写的事情现在还在发生。还是有人为了利益出卖朋友,还是有人忘恩负义。不同的是现在的人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那时候的人至少知道什么是羞耻,现在的人连羞耻都不知道了。
太子丹和荆轲的故事让我想了很多。现在的人聪明了,但也失去了很多东西。不知道是那时候的人太傻,还是现在的人太精明。可能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易水萧萧,壮士悲歌,千年故事,只余残简。《燕丹子》三卷,残篇断简中藏着战国最后的侠气,也藏着秦汉之际文人重构的迷茫。翻开这本被《四库全书》列为"小说家类"的古籍,总觉得那些文字像易水河畔的晨雾,既看不透,又挥不去。
在河北省易县荆轲塔前驻足时,导游总会说起那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故事。可真正读过《燕丹子》的人都知道,书中记载的细节与《史记》大相径庭。太子丹不是忍辱负重的复仇者,更像是个迷信方术的末世贵族。他相信"天雨粟、马生角"的异象,把田光推荐的高士当作救命稻草。这种差异让人困惑——究竟哪种记载更接近真相?或许这本就是战国末期特有的精神气质,在秦军压境的阴影下,连贵族都开始相信超自然的力量。
最令人费解的是书中对荆轲的描写。与《史记》中那个"好读书击剑"的侠客不同,《燕丹子》里的荆轲更像是个游走于列国之间的说客。他初见太子丹时,居然能长篇大论地分析六国形势,这哪里是我们记忆中那个"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悲情英雄?我时常想,也许这才是更真实的战国士人形象——既能谈笑风生,又能血溅五步。汉代文人重构这段历史时,或许刻意强化了其中的侠义色彩,而淡化了说客本色。
书中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如今读来却透着诡异的真实感。比如太子丹用黄金投龟、杀马进肝的细节,在考古发现的战国贵族墓葬中都能找到对应物。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马车马具,印证了当时贵族对车马的痴迷;而黄金制品更是在各诸侯国墓葬中屡见不鲜。这让我意识到,《燕丹子》的荒诞可能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就像今天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气功热,当时人们何尝不是深信不疑?
最触动我的还是全书弥漫的那种末世感。当太子丹在秦宫宴会上,听出琴声中的杀机时;当荆轲在易水边,知道自己注定有去无回时——这些片段里藏着战国士人特有的清醒与绝望。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萤火虫扑向篝火。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几乎绝迹了,我们太善于计算得失,太精于权衡利弊。有时候深夜重读"荆轲怒而叱太子"那段,竟会莫名羡慕那种不计后果的决绝。
在邯郸的赵国遗址公园里,看着那些夯土残垣,突然理解了《燕丹子》为何被历代文人反复传抄。它不仅仅是个刺客故事,更是一面映照士人精神的镜子。秦汉之际的文人在抄写时,一定也在思考自己的处境——就像我们今天读它时,也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迷茫。书中那些看似矛盾的记载,或许正反映了战国到汉初的思想变迁:从多元到统一,从放任到规训。
合上书页时,总会想起在易县看到的那块"古义士荆轲里"石碑。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就像《燕丹子》的文本在流传中不断变形。但奇怪的是,这种模糊反而让故事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命力。每个时代的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重塑这个故事,就像易水河年年流淌,却永远唱着不同的歌。也许真正的历史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定论,而是在不断阐释中获得意义的活水。
《燕丹子》的故事里反复出现"白虹贯日"的景象。这个景象第一次出现是在荆轲出发去刺杀秦王之前,"白虹贯日"预示了重大的变故将要发生。这种天象不是人力所能控制,也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命运的安排。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看法。
太子丹送给荆轲"千里马肝"和"美人手"的情节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看似残忍的馈赠,其实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太子丹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决心,荆轲接受这些馈赠表明他理解太子的用意。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诗最打动人心。荆轲在易水边告别时唱出这两句,不是矫情,也不是做作,而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这里体现了壮士赴死的悲壮心情。
《燕丹子》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人性挣扎和命运无常的思考,至今读来仍让人感慨万千。这些情节背后的深意,需要细细品味才能理解。
《燕丹子》文辞简劲而情节疏略,叙事多依传闻,非信史之体;孙星衍校注精审,然偶涉臆断,当参看《史记·刺客列传》以辨明本末。书中载荆轲事与《战国策》迥异,如"黄金投龟"一节,显系附会,盖秦汉间方士增饰之辞。若欲考索太子丹事迹,须先明辨《燕丹子》成书年代,近人罗根泽断为东汉作品,可备一说。"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句,《史记》作"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持匕首揕之",知《燕丹子》文字已有脱误。今人校勘当以平津馆本为底本,对照《四库》本及《永乐大典》引文,尤须注意程毅中点校本标点疏失处。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