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刚反唐
知书房
薛刚反唐
如莲居士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5
发表书评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可郁郁久居人下?"——《薛刚反唐》
中华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经典《薛刚反唐》作为说唐系列的重要作品当之无愧。在众多英雄传奇故事里,《薛刚反唐》是最能体现抗争精神的,历经数百年仍被传颂。这本书的影响力很大。关于反抗压迫的勇气、坚持正义的决心、浴血奋战的场面、忠孝两全的品德等,有的被直接模仿,更多的是成为人们心中的榜样。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主角的坚韧不拔。薛刚从纨绔子弟到扛起反唐大旗的转变让人动容。他经历家族巨变却不轻言放弃,面对重重困难依然奋勇向前。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更让人想要记住他的故事。书中的每个情节都充满力量,语言朴实但掷地有声,确实可以称为"字字见血性,句句显风骨"。
书中人物形象鲜明。薛刚的成长历程令人敬佩,他从鲁莽冲动到沉稳果断;薛葵的忠勇让人感动,他为保护父亲付出生命;纪鸾英的坚强令人钦佩,她独自抚养孩子等待丈夫归来。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清朝评点家毛宗岗说《薛刚反唐》不只是普通小说,而是展现民族气节的作品。自从有忠义精神,就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故事,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写出来的,是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的。
书中描写战场厮杀的场面很有感染力。薛刚带领众人对抗武则天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他们明知敌众我寡却毫不退缩,这种精神至今仍能激励人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情节拖沓重复没意思。
命运的齿轮总在相似的轨迹上转动。翻开如莲居士的《薛刚反唐》,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里,藏着令人窒息的宿命感。薛刚一脚踢死太子,就像当年程咬金劫皇杠般莽撞,却点燃了整个武周王朝的烽烟。武则天废唐立周时,可曾想过她亲手缔造的王朝,最终会因一个莽夫的一脚而土崩瓦解?历史总是这样充满讽刺,每个掘墓人都在为自己挖掘坟墓。
权力更迭的戏码在盛世与乱世间不断重演。武则天用铜匦制造恐怖,却培养出更凶残的酷吏;李显依靠神龙政变复辟,转眼就被韦后毒死在龙榻上;太平公主机关算尽,最终在玄武门外步了兄长李建成的后尘。这些天潢贵胄们,总以为自己能打破前人窠臼,却不知他们不过是在重复着旧剧本的新台词。长安城头的日月依旧轮转,只是大明宫的主人换了又换。
如莲居士笔下最令人唏嘘的,是那些在漩涡中挣扎的普通人。薛刚从纨绔子弟到反唐盟主,就像他祖父薛仁贵从农夫到元帅的倒影。但薛仁贵终究能衣锦还乡,而薛刚却要背负着"踢死太子"的罪孽辗转半生。这种命运的嘲弄,恰似长安西市那株老槐树,见证过多少英雄豪杰的崛起与陨落,却始终沉默不语。
细读这部演义,会发现所有反抗者都在重蹈覆辙。徐敬业起兵时打着李唐旗号,却想自立为帝;薛刚反周复唐,却不得不与山贼为伍。当忠义成为幌子,当复仇变成执念,所谓的正义之师就难免沾染权力的污浊。这种永恒的悖论,就像洛阳城头永远飘不散的烽烟,每个救世主都在不自觉间变成新的暴君。
乱世中最可悲的,莫过于用更大的罪恶来惩罚罪恶。武则天用周代唐时血流成河,李唐复辟时又是人头滚滚。当薛刚最终站在长安城头,望着脚下这片浸透鲜血的土地时,不知他可会想起那个元宵夜——如果当时没有踢出那一脚,大唐的命运是否会不同?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循环往复的因果,如同终南山巅终年不化的积雪,冰冷地注视着人间的闹剧。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