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
公羊传
公羊高

公羊传

公羊高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三传之一,研究先秦至西汉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83323
这是一部承载着先秦政治智慧的微言大义之作。翻开竹简般的书页,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对话突然鲜活起来——从"元年春王正月"的春秋笔法,到"复仇者不除害"的凛然正气,再到"九世犹可复仇乎"的惊世之问,字里行间跃动着华夏文明最原初的思想火花。在公羊高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纪年,而是一场场关乎道义与权力的灵魂拷问。 细读那些经典场景,仿佛能听见稷下学宫的辩论声穿越时空。当齐襄公复九世之仇的壮举被赋予"虽百世可也"的正义光环,当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的迂阔被解构为"临大事而不忘大礼"的贵族精神,我们突然明白后世所谓"春秋大义"的深意。特别震撼于对"楚人灭弦"的诠释——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在传文中化作"夷狄不得言灭"的文明宣言,这种将文字炼金术发挥到极致的解经智慧,让今天的我们仍能感受到先秦士人那份文化自信的灼人温度。 书中那些充满思辨色彩的问答体尤其令人着迷。"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的层层诘问,将"大一统"理念熔铸进每个标点符号。记得初读"伍子胥复仇"章时,传文对"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的肯定,与后世腐儒所谓"君要臣死"的奴性思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原始儒家刚健雄浑的精神气质,在董仲舒"屈民伸君"的曲解之前,保持着令人心折的纯粹性。 公羊学说最动人的,莫过于将历史事件升华为文明密码的解读能力。同样是记载"陨石于宋五",左传止于客观记录,而公羊传却演绎出"王者之后有亡征"的警示。这种"借史立言"的独特笔法,使得简单的天象异变成为政治哲学的载体。当读到对"西狩获麟"的诠释时,那种将祥瑞与王道紧密勾连的想象力,分明能触摸到汉儒构建意识形态体系时的思想轨迹。 作为今人重读这部经典,最感慨的莫过于其中蕴含的契约精神。书中反复强调的"大夫不敌君"原则,与后世绝对君权形成有趣对照。那些关于"国君一体"的论述,那些对"权变"与"经义"的辩证思考,都闪耀着早期儒家政治智慧的光芒。特别在"郑伯克段"的著名案例中,传文对"克"字的诛心之论,将道德评判注入历史书写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批评传统。 掩卷沉思时,突然惊觉我们民族最珍贵的思维基因深藏其间。那种"以义解经"的诠释传统,那种"微言大义"的表达艺术,甚至那种"托古改制"的变革智慧,都能在竹简的裂缝中找到源头活水。当现代人困惑于传统与现代的割裂时,或许该回到这样的原点——在公羊高构建的语义迷宫里,藏着我们文化DNA里最本真的密码。这让人想起顾炎武说的"经学即理学",公羊传正是用最中国的思维方式,讲述着最普世的政治伦理。 与其他经典相比,这部传注之作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未完成性"。那些留白的设问,那些悬而未决的辩论,像极了我们这个民族始终在路上的思想状态。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到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历代思想家都能在这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时代的注解。这种开放性的文本结构,或许正是它历经两千年仍能保持思想活力的秘密。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9037
圣典!先秦史笔之魂。美乎、妙乎、绝乎!可断代读,可编年读,可与左氏比照读。清晨宜读霞光下读,深夜更宜孤灯照读。习文者得其经络,治史者得其神髓。困顿时开卷见曙光,得意时翻阅知谦抑。听经不如解经,解经不如用经。用经之道尽在《公羊》!今人读之,犹见那把锋利刀笔剖开春秋义理,字里行间尽是华夏文明最初的心跳。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2558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2025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4893
圣人之书,微言大义!可与《春秋》并读,可独品其味。穷困时读之如见明灯,显达时读之如闻警钟。纵横家可取其辩才,儒者可求其王道。字字如刀,剖开千年迷雾;句句似火,点燃胸中热血。非独解经,实为处世圭臬。我每读必拍案:原来古人早已道破天机!读一遍有一遍之得,读十遍有十遍之悟。此非死书,乃活水也,智者自能取饮。
2025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3380
《公羊传》作为《春秋》三传之一,以问答体解经,注重阐发微言大义。它强调"大一统"思想,主张尊王攘夷,对汉代政治影响深远。公羊学派推崇"复仇"理念,认为臣子应为君父雪耻,这种思想在汉代成为官方学说。书中记录的历史事件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它不像《左传》那样注重史实细节,而是更关注经义阐释。汉代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天人感应理论,奠定了儒家独尊的基础。
2025年07月19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