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羊传
知书房
公羊传
公羊高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3
发表书评
迷茫时读《公羊传》,它告诉你:"春秋无义战"。看到世事纷争,它让你明白战争背后的真相。面对不公时,它提醒你:"君不君,臣不臣"。你会懂得秩序混乱的根源。
困惑于礼法时,它解释:"不以亲亲害尊尊"。你突然理解传统礼制的智慧。思考正义时,它说:"复仇者,义也"。这让你重新审视善恶的标准。
犹豫不决时,它指出:"权者反于经"。你学会变通的重要。看到虚伪行为,它批评:"讳国恶"。你学会辨别真伪。
《公羊传》用直白的语言讲大道理。它不说空话,每个观点都落到实处。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古人早就看透人性。那些看似简单的句子,其实藏着很深的思考。
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总能在《公羊传》里找到启发。它不教条,而是让你自己思考。它不说教,而是用事实说话。这就是为什么两千多年后,我们还能从中获得智慧。
公羊高的《公羊传》以其独特的"微言大义"诠释方式,在春秋三传中独树一帜。开篇"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这一看似简单的问答句式,实则奠定了全书"以义解经"的阐释传统。《公羊传》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三世说"的历史观,将历史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这种渐进式的历史发展观,既是对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深刻观察,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政治期待。
"复仇"主题在《公羊传》中尤为突出。"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的论断,展现了不同于《左传》的伦理观。这种对血亲复仇的极端肯定,与其说是对礼制的维护,不如说是对周代宗法制度崩溃后社会伦理困境的回应。值得注意的是,《公羊传》对"大一统"思想的阐发,通过"王者无外"的命题,为后世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彰健在《春秋公羊传要义》中指出,公羊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以经议政"的传统。从董仲舒到康有为,历代革新者都从中汲取思想养分。阅读《公羊传》时,我们既要理解其作为经学文本的固有价值,更应关注其如何将历史阐释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话语。这种独特的诠释方式,使这部诞生于战国时期的经典,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公羊传》云:"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春秋战国的烽火中,公羊高口述的那些微言大义,大概也没料到会变成后世争论不休的谜题。这部藏在《春秋》字缝里的传注,用221条问答构建起儒家的政治哲学——"大一统"思想把天下捆成铁板一块,"复仇"理论给暴力行为贴上正义标签。那些被历代学者反复咀嚼的义例,比如"讥世卿"反对贵族世袭,"张三世"设想历史进步,现在看起来既像空想又像预言。
最让人困惑的是它的解释方式。明明《春秋》就一句话"郑伯克段于鄢",公羊传非要编出兄弟相残的伦理剧。现代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证明,很多所谓"春秋笔法"根本不存在。但汉朝人就是靠这套理论罢黜百家,清朝人又用它搞变革维新。今天法学课讲"原心定罪",历史课教"尊王攘夷",都能看到公羊传的影子。
更奇怪的是它的生命力。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把它当改革圣经,现代国际法学者用它讨论战争伦理。那些被科举考试玩坏的微言大义,实际是早期儒家对权力规则的试探性解答。
这东西晦涩难懂,读着真费劲!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