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沈括

梦溪笔谈

沈括  

《梦溪笔谈》,或称《笔谈》,是中国北宋沈括所作的笔记体著作,原有26卷,分17门,题材广泛,记录作者所见所闻及研究心得,当中有三分一以上的内容,叙述有关科学技术的各方面先进成就,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医药和乐律等各范畴,使本书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和珍贵资料。科技以外,《梦溪笔谈》记下沈括仕途生涯中的见闻、相关知识及对政策的检讨,也记载作者在考古学、美术与音乐方面的研究心得,以及作者耳闻目睹的各种不可思议的怪异事情。1956年出版的《梦溪笔谈校证》合《梦溪笔谈》原书、《补笔谈》及《续笔谈》共30卷,分609条,是目前学术界使用的标准版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4698
这书真不怎么样。内容杂乱无章。东一句西一句。作者看似博学其实很肤浅。记录的东西大都不可靠。有些说法明显是错的。读起来费劲还没收获。正经人谁看这个。搞研究的觉得太浅薄。普通人又看不懂。装模作样写了一大堆。实际没啥用。吹捧的人都是跟风。建议直接扔了。浪费时间。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4561
这是一个智慧迸发的时代。"人"的思考如此璀璨。自北宋那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沈括起,直至后世无数仰望星空的探索者,各色奇思妙想在《梦溪笔谈》中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最动人的篇章。沈括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既是官员又是科学家,这种双重身份让他得以将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 那些闪耀的发现至今令人惊叹。沈括对磁偏角的记载比欧洲早四百年,他对化石成因的解释已接近现代地质学观点,他记录活字印刷术的细节成为后世研究毕昇发明的重要依据。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位十一世纪的学者已经注意到石油的价值,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在数学上,他首创的"隙积术"开创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研究;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主持修订的《奉元历》比前人更加精准。这些成就放在今天看,依然闪烁着超越时代的光芒。 科技与人文在这部笔记中达成了奇妙的平衡。沈括记录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时严谨如科学家,描写雁荡山的地貌时生动如文学家,论述乐律时又展现出音乐家的素养。这种跨界思维让人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只不过沈括比他早了四百年。特别令人感慨的是,书中那些关于建筑、水利、医药的记载,无不体现着对民生实际的关怀,这种经世致用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 翻阅这部成书于千年前的笔记,最打动人的不是某个具体发现,而是那种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沈括观察蚂蚁筑巢,研究古剑锻造,考证草药特性,甚至记录闪电熔岩形成的"雷斧"——他的好奇心似乎永无止境。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他走得比同时代人更远。可惜的是,这种科学精神在后世未能得到充分延续,否则中国的科技史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字,除了钦佩,更多的是对历史机遇的深深感慨。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4526
偶然刷到有人讨论《梦溪笔谈》,原以为是什么风花雪月的笔记,随手翻了几页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部北宋时期的"百科全书"就像个杂货铺,天文地理、医药兵法、音乐书画什么都有,偏又写得零散,读着读着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沈括这个人,脑子里到底装着多少东西? 六百多则笔记堆在一起,像极了现代人的微博合集。有时写月食原理写得头头是道,转头又记录起民间偏方;刚说完军事部署,下一页突然开始讨论古琴的弦法。这种跳跃式的写作让我想起自己那个永远理不清的备忘录,只不过人家记下的是改变世界的发现,而我记的永远是"记得买牛奶"。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在九百年前就提出过类似地质演变的观点,比欧洲早了整整六百年,可这么重要的发现,怎么就淹没在那些药材配方和星象观测里了呢? 关于沈括其人,读着读着总会产生某种割裂感。他既是参与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官员,又是被政敌排挤的失意者;既是严谨的科学家,又是深信风水的传统文人。笔记里那些精确的日食推算与离奇的鬼怪传闻并存,让人不禁怀疑: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他?或许就像我们现代人,一边刷着科普文章,一边转发锦鲤,这种矛盾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真实。 最让我着迷的是他对活字印刷的记载。明明自己没参与发明,却把制作流程写得如此详尽,连黏土字模的烧制温度都记下来了。这种毫无保留的分享精神,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可转念一想,这些珍贵记录能流传至今,不正是靠着古人这种"开源精神"吗?我们现在守着那点知识当宝贝,九百年后又能留下什么呢? 有个细节特别触动我。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反复修改对陨石的描述,从"星坠有声"到"火光赫然",再到"视之如月",像极了现代科学家反复修正实验数据的样子。但当我查资料发现,同时代的苏轼竟把同一颗陨石写成了天神交战的征兆,这种对比突然让人恍惚——在同一个天空下,人们看到的究竟是同一个世界吗? 最近恰好在听《宋朝小日子》,讲到沈括主持司天监时改革历法的故事。听着音频里描述他如何顶着压力推行新历,再翻开《梦溪笔谈》里那些天文测算,突然觉得那些数字都有了温度。历史书上"北宋科技高峰"六个字,原来是由无数个挑灯验算的夜晚堆砌而成的。只是这些努力,最终也没能阻止靖康之变的到来,想到这儿不禁有些黯然。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名。沈括晚年隐居梦溪园,把毕生所见所闻写成"笔谈",看似闲适,字里行间却总透着某种焦虑。他记录炼丹术时的将信将疑,描写军事器械时的一丝不苟,甚至谈论音乐时都要计算弦长比例,这种对世界穷追不舍的劲头,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显得格外珍贵。我们刷着短视频就能获得"知识",却再难有那种刨根问底的耐心了。 有时候深夜合上书,会莫名想起沈括在笔记里那个未解的疑问:"岂人力所能为哉?"这个曾经试图用科学解释一切的聪明人,最终还是在某些现象面前保持了敬畏。这种迷茫,或许比他的所有发现都更接近真相。如今我们站在科技巅峰,不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吗?那些九百年前提出的问题,有些我们给出了答案,更多的依然悬在夜空里,像他观察过的星星一样沉默。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5543
看完《梦溪笔谈》最大的感受就是沈括这个人太厉害了,他懂的东西太多了。不光会写文章,还懂天文地理、数学医药,连种田修桥都写得头头是道。最让我佩服的是他记录的那些发明创造,比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法,都是实实在在改变人们生活的东西。他写的东西不是空谈道理,都是自己亲眼见过、亲手试过的。现在的人总说古代科学不发达,可沈括在宋朝就能把自然现象观察得这么仔细。他记录陨石坠落的细节,分析彩虹形成的原因,这些观察比欧洲早了好几百年。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他那种实证精神,不迷信古人,不盲从权威,什么事情都要自己验证。现在的人读这些记载,不仅能了解古代科技,更能学到治学的方法。沈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学问来自实践与观察。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6291
未解其意,已觉其深。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