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五代史
知书房
旧五代史
薛居正 卢多逊 扈蒙 张澹 刘兼 李穆 李九龄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1
发表书评
当汴梁城头的五代烽火渐熄,薛居正领衔的史官团队开始整理残卷时,他们手中的毛笔不仅记录王朝更迭。这部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官修正史,用150卷篇幅保存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军政档案。纪传体例下的帝王本纪像手术刀般剖解权力更替,志书部分的经济数据还原了战争背后的赋税链条。书中保存的奏章原件现在仍有参考价值:后唐明宗时期的漕运改革方案显示物流管理的雏形,后周世宗的均田令草案透露土地改革的早期实践。当现代学者用计量史学分析书中的人口记载,当考古队依据地理志定位汴州城遗址,就能明白史料的价值不在装帧精美,而在于细节的准确。这些被归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泛黄纸页,其实是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全息图谱,证明动荡年代的政治决策同样遵循资源分配的客观规律。
在中国史学发展的长河中,《旧五代史》的编纂群体堪称一个耐人寻味的组合。薛居正作为领衔者,与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共同完成了这部记录五代十国乱世的史册。面对唐末以来史料散佚、记述混乱的局面,他们试图通过系统整理来重建这段动荡时期的历史记忆,却在具体取向上呈现出微妙的差异。薛居正秉持着传统史家的实录精神,而卢多逊等人则更注重在官方修史框架内进行文献整合。
细读这部史书,会发现编纂者们的史学观念实则折射出宋初史学的双重面向。薛居正延续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史学传统,在记述五代军阀混战时常暗含褒贬,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乱世民生的深切关怀。这种笔法虽未完全跳出正统史观的窠臼,却保存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后世研究保留了难得的史料原貌。而卢多逊等人则更倾向于遵循宋代官方修史的规范,他们的工作更多体现在史料编排与文字润色上,这种集体协作的修史方式,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后世官修正史的编纂模式。
值得玩味的是,《旧五代史》的命运恰恰反映了其内在的张力。当欧阳修主持编修《新五代史》时,对旧史多有批评,认为其"繁芜不精"。但若抛开宋代史学的审美偏好,薛居正等人保存的原始档案、奏议文书反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今日研究者常感叹,正是旧史这种看似"杂乱"的编纂方式,为我们留下了观察五代社会的多棱镜。
从史学发展的脉络来看,薛居正等人的工作恰好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他们既继承了唐代史馆修史的制度传统,又开启了宋代集体修史的先河。在史料处理上,既有对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启发,也为后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提供了借鉴。这种过渡性特征,使得《旧五代史》成为观察中国史学转型的一个独特样本。当我们翻阅这部历经散佚又重辑的史籍时,不仅能感受到乱世的风云变幻,更能体会到史家们在政治约束与史学理想之间的艰难取舍。
翻阅《旧五代史》愈久,愈觉这部集体编撰的史书承载着特殊的历史重量。薛居正等人以简练笔法勾勒五代乱世,那些被压缩在薄薄纸页里的权力更迭,实则是无数生命铺就的历史轨迹。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替看似混乱无序,细究之下却能发现权力交接的内在逻辑——当节度使们以刀剑攫取帝位时,早已为后来者埋下叛乱的种子。
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义儿军"制度的记载,这种畸形的政治纽带既维系着脆弱的权力结构,又不断制造新的动荡。冯道的历仕多朝在史官笔下显得意味深长,这种生存智慧在道德评判之外,更折射出乱世士人的集体困境。编者对朱温篡唐的春秋笔法尤其耐人寻味,看似平铺直叙中暗含褒贬。
这部史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史料,更在于它呈现的权力运作规律至今仍具启示。当阅至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时,不禁想到某些当代地缘政治竟与千年前有着惊人的相似。历史从不简单重复,但人性的弱点总在循环上演。
自己接触史书已有三年光景,从《史记》到《资治通鉴》,再到这部厚重的《旧五代史》。说来惭愧,这部由薛居正领衔编撰的官修正史,足足在案头搁置了半年之久。倒不是故意拖延,实在是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太过纷乱,光是记住那些走马灯般的政权更迭就令人头疼。直到某日整理书架时,看到书脊上烫金的题字,才惊觉辜负了这部记载着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时期的重要典籍。
《旧五代史》成书于北宋初年,由薛居正、卢多逊等七位史官奉敕编修。说来有趣,这部记载乱世的史书,本身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原本散佚于元代,如今我们看到的版本,是清朝学者从《永乐大典》等古籍中辑佚而成。每每翻阅时,总忍不住想象当年那些史官们伏案疾书的样子——他们面对的是一堆怎样的原始材料?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记录那些血流成河的往事?
通读全书,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其体例之严谨。作为正统的纪传体史书,它将五代更迭梳理得清清楚楚:梁、唐、晋、汉、周各为一书,又将十国世家、列传分门别类。这种编排看似刻板,实则暗含深意。在政权频繁更替的年代,唯有如此严整的体例,才能让后世读者不至于迷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不过也要指出,作为胜利者书写的史书,难免对某些人物事件的评价有失公允,这需要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看似平淡却暗藏机锋的人物描写。比如记载朱温"少负勇力,不事生产",短短八字就勾勒出一个乱世枭雄的早年形象;描写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时,仅用"契丹主大喜,册为儿皇帝"十二字,就将一个卖国求荣者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春秋笔法,比大段议论更有力量。有时深夜读至某处,会突然被某个细节击中,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从史料价值来看,《旧五代史》堪称五代十国时期的百科全书。不仅记载帝王将相的事迹,更有许多关于典章制度、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的珍贵资料。比如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钱荒"的状况,让我们得以窥见战乱年代的经济困境;又如实记录了南方各国发展海上贸易的情形,打破了"五代尽是黑暗"的刻板印象。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条文,实则是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钥匙。
不过也要客观指出,这部史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由于成书时间距五代较近,许多史料未经充分甄别;又因是官方修史,难免要为宋朝的正统性张目。比如对后周太祖郭威的评价就过于拔高,而对南方诸国的记载则相对简略。这提醒我们,读史时永远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能尽信书。
最令我感慨的是书中流露出的历史观。在记述一个个政权兴起又覆灭的过程中,史官们似乎有意传达某种宿命感。比如描写后唐庄宗李存勖时,特意记载他早年英明神武,晚年却因骄奢淫逸招致灭亡,这种对比强烈的笔法,分明是在警示后人。这种以史为鉴的意识,正是中国传统史学最珍贵的遗产。
文字方面,《旧五代史》延续了正史一贯的简洁风格。虽不如《史记》文采飞扬,但自有一种沉稳的力量。特别是那些记载重大战役的段落,寥寥数语就能让人感受到战场的惨烈。偶尔出现的议论文字也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史官的观点,又不喧宾夺主。
掩卷沉思,这部记录乱世的史书给予我的最大启示是:在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的年代,真正值得铭记的不是那些称王称霸的豪强,而是在战火中坚守文明火种的普通人。正如书中不经意间记载的某个教书先生在战乱中坚持讲学,某个医者悬壶济世的故事,这些才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
读《旧五代史》的过程就像在解一个复杂的拼图,需要极大的耐心。但当你逐渐看清那个时代的全貌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它不仅让我们了解过去,更启发我们思考权力、道德与文明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完成于千年前的史书,依然在与今天的读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读史可以明志,《旧五代史》这部由薛居正领衔编撰的史书,不仅是一部记录五代十国乱世的珍贵史料,更是一面映照人心的明镜。这部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史家们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他们以史为鉴的良苦用心。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军阀割据,政权更迭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薛居正等人能够秉笔直书,不避讳权贵,如实记录这段历史,实属难能可贵。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将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梳理得条理分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读这部史书时,我常常被史家们的勇气所感动,他们敢于直面历史的阴暗面,不因时局动荡而曲笔阿世。
这部史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刻画。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都在史家的笔下获得了平等的对待。卢多逊、扈蒙等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入木三分,既肯定其功绩,也不讳言其过失。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史学精神的体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冯道这个人物的描写,既肯定其在乱世中保全百姓的功绩,又批评其历仕多朝的行为,这种辩证的历史观令人深思。
张澹、刘兼等人在编撰过程中展现出的史学修养令人钦佩。他们不仅注重史实的准确性,更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治国理政的智慧。书中对后周世宗改革的记载尤为精彩,详细记录了其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的举措,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至今读来仍能给人以启发。
李穆、李九龄等人在处理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也值得称道。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他们能够去伪存真,将最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后人。这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正是当代史学工作者应当继承的优良传统。读这部史书时,我常常想,如果现在的历史研究者都能像他们这样严谨治学,我们的历史研究定能更上一层楼。
《旧五代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之丰富,更在于其蕴含的历史智慧。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性的光辉也不会完全泯灭;即使在最混乱的时期,总有人坚守正道。这部史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每次翻阅这部著作,都能获得新的感悟,这正是经典史著的魅力所在。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