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  

一篇。书学论著。南齐·王僧虔撰。通篇文有脱误,朱长文辑《墨池篇》因分为二篇,并谓《法书要录》合为一篇为非。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则曰:“是本为一篇无疑,当即《答竟陵王子良书》,朱氏强分为二,非是”。《宋史·艺文志》及《玉海》45引书目有僧虔《评书》一卷,当即是编。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5088
从道家"大道至简"的角度来审视王僧虔的书法理论,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书法之道看似只是笔墨技巧,实则与天地运行之理相通。王僧虔强调"意在笔先",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创作中的"神"与"形"的关系,恰如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体现。 王僧虔提出的"骨法用笔"理论,本质上是在探讨书法艺术中的能量守恒问题。用笔要有骨力,这就像生命体需要骨骼支撑一样。但过分强调骨力又会失之生硬,这就如同人道过度干预反而破坏自然平衡。优秀的书法作品总是在刚柔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种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就像阴阳二气的流转。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势"的论述。书法中的"势"不是简单的笔画走向,而是蕴含在点画之间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让我联想到易经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宇宙生成论。一个好的书法作品,其内在的"势"应该像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一样,既有明确的方向感,又不失自然天成的韵味。 王僧虔对"天然"与"功夫"的辩证看法尤其具有启发意义。他认为"功夫"可以后天习得,但"天然"的气质却是与生俱来的。这就像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最高境界的书法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心手相应的自然流露。但若没有"功夫"的积累,所谓的"天然"又会流于随意。这种辩证关系在书法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个人实践体会来看,王僧虔的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现代书法创作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分强调形式创新而失去传统根基,要么固守成法而缺乏生气。王僧虔的理论提醒我们,真正的书法艺术应该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在掌握法度的前提下追求自然。这种平衡的智慧,对于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9847
奇文,笔墨之真谛。妙哉、深哉、绝哉!初学者可品,大成者可研。得意时宜读,失意时更宜读。方家可参透,俗子亦能启智。临池退笔时需读,挥毫入神时也需读。摹帖不如悟帖,习字不如通字。一卷在手,如对良师,纸墨之间藏着千古灵韵。细品其论,点画皆成大道,顿觉手腕生风,胸中块垒尽消。此非仅论书之法,更是为人之道!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9387
这是一个书法艺术迎来质变的时代。从汉末钟繇的"正书之祖",到王羲之"书圣"地位的最终确立,书法艺术完成了从实用书写向纯粹审美的蜕变。在这个进程中,琅琊王氏家族的书学传承尤为耀眼,王僧虔作为南朝齐的书法理论家,其《论书》一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魏晋南北朝书法流变的窗口。 王僧虔的独特价值在于,他既是书法实践者,又是理论总结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其论述既有技术层面的真知灼见,又具备艺术批评的宏观视野。在《论书》中,他开创性地将"天然"与"功夫"作为品评书法的两大标准——这一观点至今仍被书学界奉为圭臬。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小王"王献之的评价尤为耐人寻味:"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短短十字,精准把握了父子书风的本质差异。 书法的演进从来不是孤立现象。当我们细读《论书》,会发现其中暗含着一个艺术竞争的时代图谱。王僧虔笔下的书法家们,如卫瓘"放手流便",索靖"银钩虿尾",都在进行着无声的技艺较量。这种竞争催生了"二王"新体对钟繇旧体的超越,也推动了行草书体的成熟。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他对当时"比世皆尚子敬书"现象的记载,生动反映了艺术时尚的流变规律。 在书法理论的建构方面,王僧虔表现出罕见的系统性思维。他将"心手相应"作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强调"意在笔先"的创作理念,这些观点至今仍是书法教学的核心要义。更难得的是,他对"形质"与"神采"辩证关系的论述,已然触及艺术本质论的深度。个人认为,其中关于"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的判断,实际上预示了后世"文人画"注重神韵的美学取向。 作为南朝书法理论的代表性文献,《论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文献意义,更在于它确立的批评范式。王僧虔对"骨力"与"媚好"这对审美范畴的建立,为后世书法品评提供了基本框架。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字时,仍能感受到那个书法艺术自觉时代的蓬勃生机——各种书体争奇斗艳,不同风格相互激荡,最终汇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意义上,《论书》不仅是技法手册,更是一部记录艺术觉醒的精神档案。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8075
书法如人,贵在骨气。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6437
古之书家习字,重在修身养性,追求笔墨神韵。他们写字不是为了炫耀技艺,而是为了表达内心境界。今之书家习字,重在博取名利,追求形式技巧。他们写字不是为了传承文化,而是为了参加展览获奖。 古之书家更重视精神内涵,如王羲之,写字时心无杂念,笔随意走。他的字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今之书家将书法作为谋生手段,为求速成,模仿抄袭,毫无个性,实在令人叹息。 今读南朝王僧虔《论书》,其中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比如谈到写字要心手相应,不能只求形似。这个道理现在很多学书法的人都忘了。比如谈到用笔要自然流畅,不能矫揉造作。现在很多人写字过分追求形式,反而失去了书法的本真。 其他内容如强调临摹古人要领会精神,不能照搬外形。这些教导都很有价值。现在书法界风气浮躁,很多人急功近利,不注重基本功。每当看到这种情况,真正懂书法的人都会感到惋惜。 王僧虔在文中还指出,写字要讲究气韵,不能只重技巧。这个观点对现在的书法教育很有启发。现在很多人教书法只教技法,不教修养,这是很大的问题。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