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资治通鉴
知书房
续资治通鉴
毕沅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3
发表书评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种讲治国理政的大部头史书了,是在历史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才买的。起初觉得这种编年体史书会很枯燥,但翻开后发现比想象中有意思。
以前总觉得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的故事,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后来参加工作,发现很多管理上的问题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比如公司里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和史书上记载的朝廷党争简直如出一辙。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人性过了几百年还是这样。
读到北宋变法那段特别有感触。王安石变法出发点很好,但执行起来问题很多。就像现在一些政策,明明是为了大家好,可落实到基层就变味了。这让我明白做事不能光靠理想,还要考虑实际情况。司马光反对变法也有道理,但完全恢复旧制也不对。工作中也是这样,改革不能太激进,也不能一点都不改。
最震撼的是读到南宋灭亡那段。文天祥这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气节让人敬佩。但反过来想,要是当初朝廷内部团结一些,也许结果会不一样。这给我的启发是,一个组织要发展,既要有人坚持原则,也要有人懂得变通。
看这种史书有个好处,就是能看到事情的全貌。不像现在很多文章只讲一个角度。比如对岳飞,既写了他的忠勇,也写了他在政治上不够成熟的地方。这种全面的记录让人思考问题更客观。
读的过程中经常停下来想,如果我是当时的官员会怎么做。有些选择看似简单,实际很难。就像现在工作中做决策,要考虑很多因素。历史不会重复,但人性是相通的。
翻阅《续资通鉴》,北宋诸帝最令人唏嘘。真宗封禅,何等意气风发,却因澶渊之盟落下怯懦之名,实在冤枉。仁宗号称仁厚之主,却优柔寡断,终致庆历新政功败垂成。神宗锐意求变,偏生遇上王安石这等执拗之臣,新法扰民,适得其反。最可惜是徽宗,书画冠绝古今,治政却糊涂透顶,终至北狩之祸。读来只觉历史何其相似:明君贤相难得比翼,文人治国终究纸上谈兵。
"观历代兴衰,无非人事;考古今得失,只在人心。"
《续资治通鉴》叙事详略有度,章法谨严,既续司马光之作,又自成体例;毕沅采众家之长,考订精审,补正史阙,而少臆断,故论多确,当参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明其本末、互证异同,又须兼取李焘、陈邦瞻、徐梦莘诸书。若不愿深究史实,亦可略观治乱兴衰。卷五载赵鼎建言“当以宗社为心”,《宋史》本传作“当以社稷为念”,考其时语境,当从《续鉴》为是,诸家沿袭旧文不改,至标点本反误作“宗庙”。
读《续资治通鉴》时,总觉字里行间透着股刻意。这续写的历史,到底是真相还是粉饰?编者笔下那些帝王将相,一个个明察秋毫从善如流,未免太过理想。若真如此,历朝怎会有那么多坎坷?偏是那些龃龉之处,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想来史家为尊者讳,连"续"字都透着几分小心翼翼。读史本该求真,可这续编倒像是给前朝补妆,叫人不禁怀疑,到底是续史还是续梦?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