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法二十四篇
知书房
兵法二十四篇
诸葛亮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5
发表书评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不仅是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位智者对治国安邦的深刻思考。这部著作虽以兵法为名,实则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结晶,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高瞻远瞩与家国情怀。
《兵法二十四篇》不同于一般兵书,它既有《孙子兵法》的战略高度,又具备《吴子兵法》的实用价值,更融入了诸葛亮毕生的政治智慧与军事实践。曹操曾评价诸葛亮"识时务者为俊杰",而这部兵书正是其识时务、知进退的完美体现。书中将道、天、地、将、法等要素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其价值远不止于战场上的胜负得失。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诸葛亮特别强调战前谋划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将帅应当在战前就做好万全准备,这种思想与《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的理念一脉相承。但诸葛亮更进一层,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具体实践方法。在"将苑"篇中,他详细论述了将领应当具备的素质:智、信、仁、勇、严,这五种品质至今仍是现代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
《兵法二十四篇》中最令人叹服的是其"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一观点,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上升到心理战的层面。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他深知,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消灭多少敌人,而在于征服人心。这种思想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诸葛亮对灵活机动的战术运用有着独到见解。在"应变"篇中,他强调要根据敌情、地形、天候等因素随时调整战术。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正是优秀将领区别于平庸将领的关键所在。联想到现代商战中的"蓝海战略",其实质也不过是这种灵活应变思想的延伸应用。
诸葛亮特别重视军队的管理与训练。"治军"篇中提出的"明法令、重赏罚"原则,至今仍是现代军队管理的金科玉律。他主张"教之以礼,励之以义",强调军队纪律与道德教化并重。这种治军思想,与当今企业管理中"制度约束"与"文化建设"并重的理念不谋而合。
《兵法二十四篇》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辩证思想。诸葛亮将儒家的仁义道德与兵家的奇谋妙计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军事哲学。他既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又不排斥"兵不厌诈"的实用策略。这种刚柔并济、正奇相生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
读《兵法二十四篇》,常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书中关于情报收集、心理战、后勤保障等问题的论述,与现代军事理论惊人地相似。诸葛亮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框架,至今仍是战略分析的基本范式。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著作处处体现着"慎战"思想,强调战争是最后手段,这种克制与理性在当今核威慑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兵法二十四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军事意义,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诸葛亮将兵法与修身相结合,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处世之道。他认为优秀的将领首先应当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种将军事才能与个人修养相统一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掩卷沉思,这部著作最打动人心的是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一位军事家的谋略,更是一位忠臣的赤诚。在"将诫"篇中,他告诫将领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家国情怀,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兵法二十四篇》虽成书于千年之前,但其思想光芒至今未灭。它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是一部关于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的百科全书。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重读这部经典,依然能获得深刻的启示与力量。诸葛亮的智慧穿越时空,提醒我们:真正的战略家,永远着眼于长远;真正的领导者,始终心系天下。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法二十四篇》将千年智慧凝练为二十四则箴言,字字珠玑,揭示了用兵如同弈棋的全新境界。这部兵法典籍既延续了孙吴之道的精髓,又以独特的现代视角重新诠释战争艺术,其简明扼要的叙述方式,使艰深玄奥的军事哲学焕发出如围棋大师落子般举重若轻的韵味。真正值得细品的是书中对'虚实'、'奇正'的辩证论述,在看似矛盾的兵法要义间,道破了以简驭繁的永恒智慧。"
翻开《兵法二十四篇》,如同推开一扇尘封千年的军帐大门,扑面而来的是诸葛亮那冷静克制的智慧光芒。与《孙子兵法》的恢宏气象不同,这部兵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灯下娓娓道来,将毕生心血化作二十四颗明珠。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文字既有战略家的恢弘视野,又带着蜀地丞相特有的务实精神——比如"治军"篇里对粮草计算的执着,分明能看见他在五丈原前线拨算盘的身影。
比起《孙子兵法》的哲学高度,诸葛亮的兵法更像个精细的战术工具箱。他写"地势"时的地形分析,连山坡角度都要计较;论"奇正"时强调的阵型变换,简直像在沙盘上推演。但最动人的还是字里行间那份责任感,特别是"后应"篇里叮嘱将领要体恤士卒,让人想起他"夙夜忧叹"的奏表。有人说这部兵书过于琐碎,我倒觉得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让冷冰冰的兵法有了温度。
特别要提那些被忽视的篇章,比如"阴书"里教的密码通讯,用裁衣尺寸传递军情,这种巧思只有真正带过兵的人才能想到。全书虽没有《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般警句,但每篇都透着股蜀锦般的细密质地。若说遗憾,或许是流传过程中散佚了部分内容,但现存这些已足够让人惊叹:原来神机妙算的丞相,骨子里是个事无巨细的实干家。
用兵如神藏天机。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