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县自明本志令
知书房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8
发表书评
有人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读出了乱世枭雄的野心勃勃,有人却看到了英雄末路的悲凉无奈。而我捧着这篇文字,只感到一股挥之不去的迷茫——那个曾经"欲为国家讨贼立功"的年轻将领,怎么就成了世人眼中的奸雄?那些慷慨激昂的报国之志,终究抵不过权力与人心的消磨。在政治与道德的交锋处,我们是否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局?那些被时代裹挟的理想,最终会走向何方?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看似谦逊,实则自夸。他反复强调无心称帝,却又处处暗示自己功高盖世。这种虚伪做派,很像一个强盗抢了东西还要说自己是好人。他提到让出封地,不过是收买人心的手段。全文充满算计,根本不是真心话。曹操的野心早就藏不住了,这道令文只是给造反找个借口。历史上篡位的人都爱玩这套把戏,曹操也不例外。
建安年间的政治棋局里,曹操执笔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时,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已然开场。这篇裹挟着谦辞外壳的宣言,用"欲为国家讨贼立功"的漂亮话术,掩盖着兖州牧野心的真实质地——就像用丝绸包裹着出鞘的剑。文中反复强调的"本志"更像是给汉献帝朝堂看的提词器,当"封侯作征西将军"的理想主义叙事遭遇"奉国威灵"的权力修辞,字里行间便裂开一道权力的缝隙。
现代读者不难识破这种古典政治话术的双重编码:表面上退还三县的谦逊与实际掌控的军事据点形成刺眼反差,就像用左手推辞右手的战利品。那些被后世教科书美化的"匡扶汉室"宣言,在当代政治传播学的透视下,不过是权力合法化的标准剧本。当我们在商业竞标书里读到似曾相识的"合作共赢"表述,在政客演说中听见雷同的"为民请命"修辞,方知这套话语体系从未真正退场。
最令人齿冷的是文中对民众的工具化书写。"吏民不足"的表述将活生生的人口降格为兵力数字,"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的论调,暴露出权力者永恒的自我感动。这种把暴力垄断美化成社会救赎的逻辑,至今仍在某些企业家的"福报论"里阴魂不散。当我们重读这份公文,与其说是在看历史文献,不如说是在照一面权力修辞的千年铜镜——镜中映出的,是每个时代权力玩家们未曾改变的精神底色。
三国乱世中的政治宣言《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为曹操晚年重要文告之一,历来争议不断。(与《述志令》《求贤令》《整齐风俗令》并称)在中国古代政治文书中,这篇令文堪称最富心机之作,至今仍被反复解读。其影响之恶劣,至于权谋手段之赤裸、自我标榜之虚伪、文字游戏之精熟、政治话术之典范等等,有的是明目张胆的欺世盗名,更多的则是化作权力者的冠冕堂皇。
读罢不禁冷笑作者老谋深算,执笔者巧言令色。表面辞藻华丽,实则暗藏玄机,字斟句酌处尽是精心设计的政治陷阱。所谓"本志"云云,不过是欲盖弥彰的政治表演,读来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文字看似恳切,实则处处显露权臣本色,堪称古代政治修辞学的"巅峰之作"。所谓"让县"之举,与其说是高风亮节,不如说是以退为进的政治算计。
文中人物形象与政治意图昭然若揭。可叹曹操自比周公却行王莽之事,可笑曹操标榜忠义却挟天子令诸侯;可悲曹操故作谦逊实则野心勃勃,可憎曹操口称退让暗中步步紧逼。这般言行不一的政治表演,倒与当代某些政客的作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清)王夫之曾评曹操"奸雄之尤",读此文更觉此评一针见血。这并非天然生成的雄文,而是权力者精心炮制的政治宣言。
细究文中所谓"本志",不过是权力游戏的外衣。从"孤始举孝廉"到"若天命在吾",字里行间都在为僭越行为寻找借口。这种以退为进的政治手腕,与其说是政治智慧,不如说是赤裸裸的权力炫耀。文中反复强调的"谦让",在权力斗争中显得尤为讽刺。
最后借用文中句式,愿所有读者都能看破:愿天下执政者少些虚伪做作,多些真诚坦荡;愿权力场中少些尔虞我诈,多些光明磊落。毕竟,历史终将证明:再精巧的政治话术,也掩盖不了权力的本质。
阅此文,见初心不改。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