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

萧良有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蒙学课本。原名《蒙养故事》,又称《训蒙四字经》。明萧良有纂辑,夏广文为之作注。书中内容,采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故事及神话传说,按照韵部,编成对文,加以排列。清杨臣诤认为此书“有裨后学”,“逸而功倍”,加以订补,改名《龙文鞭影》,即取“龙文,良马也,见鞭即疾驰,不俟驱策”之义。喻学童读之,如良马之日进千里。清光绪间李恩绶有感于此书“风行日久”,其中“缺略复叠谬误之处亦逐篇有之”,遂逐一校对增删,重新付梓,是为《校补龙文鞭影》本。
更多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5427
翻开《龙文鞭影》的那一刻,仿佛触碰到了一本会呼吸的蒙学经典。那些四字一句的韵文里,藏着太多让人心头一颤的智慧。每当我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时,总忍不住重读这本明代奇书,它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老先生,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 "粗成四字,诲尔童蒙"的开篇就让我眼眶发热。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给孩子塞了太多知识,却忘了教他们怎么做人。萧良有用历史人物的故事串起整本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让每个典故都变成会发光的种子。读到"孔融让梨"时,我总会想起女儿第一次主动把大苹果让给奶奶的那个下午,那种温暖比背会一百个单词更让人欣慰。 特别喜欢书中处理成败得失的态度。"项羽英雄,败于乌江自刎;刘邦创业,成于三杰效忠"这样的对句,分明在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模板。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渐渐明白教育不是要孩子永远站在巅峰,而是培养他们面对低谷时的韧性。就像书中"陶侃运甓"的故事,日常的坚持往往比天赋更重要。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渗透的那种温润的力量。"管宁割席"教孩子择友的智慧,"伯俞泣杖"示人孝道的真谛,这些故事在手机游戏泛滥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有时睡前给孩子们读两段,他们会睁着亮晶晶的眼睛问:"妈妈,我们明天也能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做吗?"这种时刻,我特别感激古人留下的这份精神遗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龙文鞭影》像一剂清凉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每次重读"孙康映雪"的勤学、"匡衡凿壁"的执着,都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许我们最该给孩子的,不是多少才艺证书,而是这些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的品格力量。合上书页时,总能听见心底有个声音在说:别着急,让孩子慢慢长成该有的模样就好。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6213
很久没有翻开这样一本带着古旧气息的蒙学读物了。朋友说《龙文鞭影》是古代孩童的启蒙书,可当我真正捧起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时,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困惑——这些密密麻麻的典故,这些对仗工整的句子,真的适合今天的我们吗? "粗成四字,诲尔童蒙",开篇这句话就让我陷入沉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需要用这种四字一句的韵文来教育孩子吗?那些"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的传说,那些"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故事,在短视频和电子游戏的冲击下,还能在孩子们心中激起多少涟漪?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摇头晃脑背诵《三字经》的场景,那些模糊的记忆里,似乎只剩下机械的重复,而非真正的领悟。 更让我困惑的是书中那些典故的选择标准。"苏武牧羊,庄周活鲋",这些故事确实富有教育意义,但"董永卖身"这样的孝道故事放在今天看,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合时宜。我们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继续灌输这些带着封建色彩的价值观念?每翻一页,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张力。 但转念一想,或许我的困惑本身就有问题。在批判这些传统蒙学读物之前,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它们的精髓?那些简洁有力的四字句,不正是汉语最精妙的表达方式吗?那些流传千年的典故,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吗?也许问题不在于书本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解读和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 合上书页,我依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这本小书就像一个时空胶囊,把古人的教育理念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今天,我们要如何对待这样的文化遗产?是原封不动地继承,还是批判性地改造?这种困惑或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过去,也不能盲目崇拜传统,而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平衡点。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龙文鞭影》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