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
萧良有

龙文鞭影

萧良有  

蒙学课本。原名《蒙养故事》,又称《训蒙四字经》。明萧良有纂辑,夏广文为之作注。书中内容,采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故事及神话传说,按照韵部,编成对文,加以排列。清杨臣诤认为此书“有裨后学”,“逸而功倍”,加以订补,改名《龙文鞭影》,即取“龙文,良马也,见鞭即疾驰,不俟驱策”之义。喻学童读之,如良马之日进千里。清光绪间李恩绶有感于此书“风行日久”,其中“缺略复叠谬误之处亦逐篇有之”,遂逐一校对增删,重新付梓,是为《校补龙文鞭影》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4645
童蒙养正,圣功之始。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1532
《龙文鞭影》是古代启蒙经典的瑰宝,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训诫犹在耳畔,这部汇集典故的蒙学佳作,以其精炼生动的四言韵语,不仅传授了历史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传统道德人格,堪称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2677
翻开《龙文鞭影》,只觉得满纸陈腐。那些所谓的典故和训诫,不过是古人用来束缚思想的工具。每个故事都在重复相同的道理,毫无新意。作者试图用这些内容教育后人,但效果恰恰相反。它让人厌烦,让人抵触。这种机械的道德灌输,早就该被淘汰。读这本书,就像在嚼一块早已失去味道的口香糖。我不明白为什么还有人把它当作经典。现代人需要的是独立思考,而不是这种迂腐的说教。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1559
我向来对传统蒙学读物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龙文鞭影》也不例外。这部明代萧良有编纂的典故大全,用四字韵语串联起上千个历史故事,曾是古代学童的必修课。如今翻开这本泛黄的文字,依然能感受到编纂者那份将浩瀚文史浓缩成"文化速食"的苦心。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颇具巧思。每个对句都像一枚精巧的邮票,方寸之间承载着完整的历史场景。"尧眉八彩,舜目重瞳"这样的开篇就让人眼前一亮,用最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上古圣王的异相。全书按韵部编排的体例,让枯燥的典故记忆变成了音韵游戏,这种将知识编码为韵律密码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学习设计。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句子,"董永卖身"四个字就能让人想起槐荫树下那段凄美的天仙配,"李密陈情"瞬间浮现出孝子手捧《陈情表》的动人场景。 不过必须承认,作为现代读者,阅读体验就像在玩一场跨越时空的解码游戏。许多典故在今天看来已显陌生,"伯俞泣杖"这样的孝道故事,其情感逻辑与现代价值观存在明显断层。书中大量忠孝节烈的案例,固然反映了传统社会的道德取向,但若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难免会陷入文化保守主义的窠臼。就像上次读到"曹娥投江"时,我既感动于少女寻父的执着,又不禁思考:这种以命殉亲的行为,在今天是否还值得推崇? 但若因此否定全书价值,未免太过武断。书中那些关于诚信、勤学的故事,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管宁割席"教会我们交友之道,"孙敬悬梁"诠释着治学精神,就连"商鞅立木"这样的权术故事,也能让我们窥见制度设计的原始智慧。更难得的是,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立体感,既收录"周公吐哺"的贤相风范,也不回避"易牙烹子"的残忍行径,这种不刻意美化的叙事态度,反而让历史显得真实可触。 我常把这本书当作传统文化的密码本。某个午后,当"绿珠坠楼"的典故突然在脑海浮现,就会顺藤摸瓜地重读石崇斗富的整个故事;看到"尾生抱柱"四个字,便想起庄子笔下那个宁死不失约的痴情书生。这种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惊喜,就像在沙滩上偶然捡到一枚枚古币,每一枚都连着某个消失的时代。 现代教育者或许能从这本书获得启发。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化繁为简的智慧。当孩子在背诵"匡衡凿壁"时,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勤奋,更是一种在困境中创造机会的思维方式;"祖逖击楫"不单是爱国故事,更展现了破釜沉舟的决断力。这些精神内核完全可以用现代话语重新诠释,就像把老房子里的橡木梁柱拆下来,用来搭建新的思想建筑。 每次重读《龙文鞭影》,都像在进行一场跨越六百年的对话。那些被时光磨洗得发亮的典故,有些需要我们用新的价值尺度重新衡量,有些则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现代性。这本书最珍贵之处,或许不在于它记录了什么,而在于它示范了如何将庞杂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传承的精神基因。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是古代学童的启蒙读物,更是一把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只要我们懂得如何擦拭掉那些过时的道德说教,留下真正永恒的人文光泽。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9912
蒙学精华,传世不朽。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