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金匮
太公金匮
吕尚

太公金匮

吕尚  

《隋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即《汉志》道家类著录的《太公》一书中的子目《言》。古人云“藏之金匮”,含有保密之意,兵家言当然是秘密的,故《太公》之《言》得称《太公金匮》。《太公金匮》亦为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伪托姜太公所作的兵书(参阅“六韬”条和“太公阴谋”条)。唐马总摘编的《意林》有《太公金匮》二卷,摘录《太公金匮》五条。其一至三条为武王问、太公答的形式,属于政治方面的言论。另两条为哲学家言: (一) “道曰: 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二) “行必履正,无怀侥幸;忍之须臾,乃全汝躯;刀利皑皑,无为汝开;源泉滑滑,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此论确与老子哲学相通,此所以刘歆以之入《兵书略》,而班固将其归入道家类也。盖此书与《六韬》有所不同,既有兵家言,又有哲学家言,并有政治家言。从《意林》可知,《太公金匮》至晚唐犹存。《旧唐书·经籍志》尚于“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不知是五代撰修《旧唐书·经籍志》者得见此书,还是照录《隋志》。清人汪宗沂辑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来自《太公金匮》者。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7978
智珠在握,决胜千里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6698
最近偶然翻到《太公金匮》这本古书,是朋友力荐的。说实话,已经很久没碰过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老典籍了。开篇那句"圣人畏微,愚人畏明"就让我愣了半天——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原始版本吗? 以前读这类书总带着点功利心,想着能不能找到什么人生捷径。但《太公金匮》偏偏告诉你,世间最大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欲知成败,先观得失"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投资失败的经历。当时总想着抄近道,结果反而栽了大跟头。书中那些关于审时度势的智慧,放在当下依然精准得可怕,就像在给现代人开的诊断书。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讨论"柔胜刚,弱胜强"的段落。在职场摸爬滚打这些年,见多了张牙舞爪的人,反而那些懂得韬光养晦的同事最后都走到了高位。这让我重新思考所谓的"强者逻辑"——也许真正的强大恰恰在于知道何时示弱。不过说实话,书里有些观点也确实让人犯嘀咕,比如过分强调天命的部分,在这个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时代读来总有些违和。 读着读着,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本两千多年前的兵书,居然暗合现代管理学的很多原理。"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就是现在常说的"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吗?但书中那种带着血腥味的现实智慧又时刻提醒着我们:古人的生存环境可比我们残酷多了。有时候半夜读着读着会突然脊背发凉,那些关于人心算计的段落简直像面照妖镜。 合上书页时,我倒觉得不必纠结书中每句话的对错。重要的是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依然能触摸到祖先的智慧脉搏。毕竟,真正的好书不是给你答案,而是让你学会提更好的问题。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72811
《太公金匮》以其深邃智慧点醒世人:"国有七患,不密则失臣;臣有三罪,不慎则失身",字字如金箴言,警策永世而不朽。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9483
每个治国者都应当将《太公金匮》置于案头常读常新。这些看似简短的格言里,藏着中国最古老的政治智慧。从个人修养到治国平天下,从军事谋略到民生经济,这部典籍像一位白发苍苍的智者,将千年积淀的为政之道娓娓道来。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这句话道出了为政者最根本的生存法则。我常在深夜批阅文件时想起这句话,那种警醒感就像有人突然在耳边敲响晨钟。在这个位置上,一时的懈怠可能就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太公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敬畏之心才是治国者的护身符。但现代人往往把敬畏误解为畏首畏尾,这实在是一种悲哀的误读。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这句箴言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看那些落马的官员,哪个不是在欲望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但太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非要人完全摒弃欲望,而是教导我们在欲望与道义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辩证思维,恰恰是东方智慧最迷人的地方。 读到"仁之所在,天下归之"时,我总忍不住想起那些真正赢得民心的领导者。他们或许没有惊人的才华,但那份真诚的仁爱之心,却能凝聚起最强大的力量。反观某些夸夸其谈的政客,他们的失败早就在太公的预言之中。在这个充斥着各种主义的时代,我们或许该重新发现"仁"这个字的重量。 "明罚则民畏,明赏则民劝"展现了中国传统治理艺术的精髓。太公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我在基层调研时深有体会:老百姓最反感的不是严格的管理,而是不公平的对待。一套清晰明确的奖惩制度,往往比千万句漂亮口号更有说服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利而勿害,成而勿败"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多少改革者壮志未酬,就是因为急于求成而忽视了循序渐进的智慧。太公教导我们,治国如同烹小鲜,火候的掌握比食材本身更重要。这种渐进式的变革思维,对当今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太公金匮》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那种深沉的责任感。这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一位老臣对后来者的殷切嘱托。每当我重读这些文字,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跳动的那颗赤子之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经典来安顿躁动的心灵,找回为政者最初的纯粹。 这些古老的智慧就像陈年佳酿,历久弥香。它们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会教你思考的方法;不会告诉你具体怎么做,但会帮你守住做人的底线。也许,这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
2025年07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03335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太公金匮》作为周朝开国元勋吕尚的政治智慧结晶,堪称中国古代谋略学的巅峰之作。这部传世典籍以问答形式记录了周文王与姜太公的治国对话,其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历经三千年岁月洗礼而愈发璀璨。太公以垂钓渭水的隐士之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最终将毕生智慧凝结成这部兼具哲学高度与实操性的帝王教科书。 春秋时期管仲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正源于《太公金匮》的治国理念。书中"六守八征"之说,系统阐述了人才选拔与国家治理的辩证关系。所谓六守——仁、义、忠、信、勇、谋,看似简单的品德要求,实则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基础上的用人准则。这种将道德修养与实务能力相结合的用人标准,至今仍为现代管理学所借鉴。笔者在研读时特别注意到,太公提出的"八征"考察法,通过设问、穷辞、观诚、试勇等八个维度全面评估人才,其系统性远超同时代其他典籍。 《易经》有云:"君子以作事谋始",这与《太公金匮》中"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的治国箴言不谋而合。太公特别强调战略谋划的前置性,认为治国如弈棋,必须"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这种超越常人视野的预见性思维,在牧野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中得到完美印证。书中"三疑"之说——疑人、疑事、疑时,揭示了决策者必须保持的三种警觉状态,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正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精神基因。 《尚书》记载:"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在《太公金匮》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太公提出的"五材"理论——勇、智、仁、信、忠,不仅适用于选将任能,更是个人修为的完整体系。其中"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的论述,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标准。当代人在阅读时会惊讶地发现,书中关于"三宝"(大农、大工、大商)的论述,已经蕴含了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雏形,这种超前思维令人叹服。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太公金匮》中"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的警示同样发人深省。太公特别重视细节管理,认为"明君之治,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这种见微知著的治国智慧,在"五音之变不可胜听"的比喻中得到生动诠释。笔者在反复研读中发现,书中关于"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的论述,将个人修养与社会关系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独特的伦理维度。 《道德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太公金匮》则具体化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乱"的治理艺术。太公提出的"七害"说,系统分析了影响国家稳定的七种隐患,其中"以誉为功"的警示对当代形式主义仍有针砭作用。书中"六贼"之说——大臣太重、左右太亲、父兄太强,揭示了权力制衡的重要性,这种思想比西方三权分立理论早了两千余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太公强调"将相分职"的行政理念,已经触及现代行政学中的专业分工原则。 《韩非子》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与《太公金匮》"选将之道"高度契合。太公认为"将有五材十过",其中"勇而轻死"看似为将者美德,实则被列为"十过"之首,这种辩证思维令人深思。书中"兵道"篇提出的"全胜不斗"思想,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技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哲学高度。现代读者会发现,太公关于"三疑""四患"的论述,与当代风险管理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正是经典著作的永恒魅力。 展卷细读《太公金匮》,犹如与这位三千年前的智者促膝长谈。书中"明君制礼,暗君制刑"的治国对比,"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的为政原则,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太公将深邃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这种知行合一的智慧,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所在。在全球化时代重读这部经典,不仅能获得管理智慧,更能理解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2025年07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