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杂录
乐府杂录
段安节

乐府杂录

段安节  

又名《琵琶录》。笔记。一卷。唐段安节撰。安节临淄邹平(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及字号不详。段成式子,温庭筠之婿。乾宁中为国子司业,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通晓音律,能自度曲(《新唐书·段成式传)》。为补崔令钦《教坊记》之不足,而作是书。约成于唐末。录有乐部九则,歌舞、俳优三则,乐器十三则,乐曲十一则,傀儡戏一则。举凡唐代乐部管理制度、宫廷与民间乐曲、舞蹈、乐器之源流及艺伎小传均有记载。末附《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今图已亡,但对唐代燕乐研究,弥足珍贵。有《有山阁丛书》钱熙祚校本,《说郛》本,《古今说海》本等。今被收入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18118
翻开《乐府杂录》的泛黄纸页,仿佛听见千年歌谣在耳边回响。旁人惊叹于唐代音乐的繁华盛景,我却独独感动于那些无名乐工的精益求精。在宫廷威仪之下,他们仍执着于每一个音符的精准,这种专注何其珍贵!今人常叹时运不济,却不知古人早已用行动告诉我们:即便身处卑微,只要心有所执,依然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动人的乐章。那些被遗忘的名字,恰恰成就了大唐最璀璨的音声。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12485
"《乐府杂录》载千秋乐府之精华,其言'舞者乐之容也',一语道尽音律与形神相生之妙,实乃探究唐代乐舞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典籍。"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23612
"《乐府杂录》一书,辑录盛唐遗音,采撷梨园旧事,实乃后人窥见唐代音乐盛况之锁钥也。"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4398
妙哉,《乐府杂录》!一招一式皆可成诗,一板一眼皆可入曲。失意时读之,如在暗夜见星;得意时读之,似登楼台望月。贩夫走卒可品其味,文人雅士能得其神。困顿时宜诵"陇头流水",激昂处当歌"秦王破阵"。习乐不如懂乐,懂乐不如醉乐。醉乐者,自得天地之韵律!古调今弹何妨?旧谱新唱更妙。但持此卷,便是握住了盛唐的气脉!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5651
唐朝留下来的《乐府杂录》这本书,号称是记录唐代音乐舞蹈的重要文献。但说实话,看完之后觉得有点失望。书里确实写了不少乐器的名字,还有歌舞的记载,但内容太零碎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完全看不出系统性的整理。 书里提到很多乐器的起源和演奏方法,比如琵琶、箜篌之类的。但这些记载都很简略,往往只有几句话。有些说法明显是道听途说来的,根本经不起推敲。比如书中说某件乐器是某位神仙发明的,这种说法就很不靠谱。 关于宫廷乐舞的部分更是让人困惑。记载了很多乐工的名字和他们的专长,但具体怎么表演的却语焉不详。有些段落甚至前后矛盾,前面说某个乐工擅长某种乐器,后面又说这个人其实并不在乐府任职。 最让人质疑的是书中对音乐理论的描述。唐代的音乐应该很发达,但书里对音律、调式的解释非常模糊。很多术语现在根本看不懂,也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的人就这么用的,还是作者自己没搞清楚。 书中还记载了一些民间音乐和杂技表演。这部分倒是比较生动,但真实性很可疑。有些表演方式听起来太夸张了,比如一个人能同时演奏十几种乐器,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可能是个外行,把道听途说的东西都记下来了。有些内容可能是真实的,但更多像是民间传说。作为研究唐代音乐的史料,这本书的价值要大打折扣。很多研究者引用这本书的时候都很谨慎,就是因为里面的记载不太可靠。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