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赋
甘泉赋
扬雄

甘泉赋

扬雄  

汉赋。西汉扬雄作。是汉代宫殿赋的代表作之一。《汉书·扬雄传》说:“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畴、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又说:“甘泉本因秦离宫,既奢泰,而武帝复增通天、高光、迎风。宫外近则洪厓、旁皇、储胥、弩阹,远则石关、封峦、枝鹊、露寒、棠梨、师得,游观屈奇瑰玮,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宣所考,般庚所迁,夏卑宫室,唐虞棌椽三等之制也。且为其已久矣,非成帝所造,欲谏则非时,欲默则不能已,故遂推而隆之,乃上比于帝室紫宫,若曰此非人力之所能为,党鬼神可也。又是时赵昭仪方大幸,每上甘泉,常法从,在属车间豹尾中。故雄聊盛言车骑之众,参丽之驾,非所以感动天地,逆厘三神。又言‘屏玉女,却虙妃’,以微戒齐肃之事。赋成奏之,天子异焉。”明代张溥曾评此赋说:“自比讽谏,相如不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此赋是扬雄随汉成帝郊祀甘泉宫归还后所作。赋中把天子郊祀的盛况铺张得恍若遨游仙境,并颂扬刘氏王朝地久天长。同时,赋中又贯串着讽谏之意。作者以天帝居住的“紫宫”比拟甘泉宫的规模气概,意在讽示帝王的过分奢丽;又从现实中的甘泉宫追溯到历史上夏桀的“琁室”和商纣的“倾宫”,讽示成帝当以亡国之君为戒,讽谕之意更为明显。在艺术上,此赋铺陈夸张,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文辞流丽,但属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缺乏自己的特色。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06042
汉代辞赋发展到扬雄笔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气象。《甘泉赋》作为其代表作,不仅展现了汉代宫廷文学的恢宏气度,更折射出文人追求精神超越的执着信念。当我们深入解读这篇赋作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三重精神境界——就像攀登甘泉宫所在的云阳山一般,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修炼阶段。 第一重境界是辞藻的锤炼。扬雄在描写甘泉宫建筑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列宿乃施于上荣兮,日月才经于柍桭"这样的句子,将天文景象与建筑构件完美融合。这种语言上的精雕细琢,恰似匠人打磨玉器,每一处转折都经过反复推敲。我常想,现代人写作时往往追求速成,却忽略了文字本身的韵律之美。扬雄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首先要过语言关,就像习武之人必须先扎稳马步。 进入第二重境界,我们会发现赋中暗含的讽谏意味。"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妃"这些句子,表面写神仙故事,实则暗劝帝王戒奢靡。扬雄身处宫廷,却能保持文人的风骨,这种"曲笔谏君"的智慧令人叹服。这让我联想到当今职场中,多少人为了迎合上司而放弃原则。扬雄的处世之道启示我们:既要适应环境,又要守住底线,这才是真正的生存智慧。 最令人震撼的是第三重境界——精神的飞升。赋中"乘云霓之旖柅兮,望昆仑以樛流"的描写,已然超越了简单的景物刻画,展现出作者精神翱翔的壮阔景象。扬雄将甘泉宫幻化为通往仙境的阶梯,实际上寄托着自己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每次读到这些段落,我都仿佛看见一个困在宫廷中的灵魂,正通过文字实现自我救赎。这种在束缚中追求超越的精神,对当代被各种压力困扰的我们,不是最好的励志典范吗? 值得注意的是,扬雄在赋中精心设计的结构韵律。从开始的平稳铺叙,到中段的渐入佳境,直至结尾的飘然欲仙,整个作品就像一首交响乐,有着严谨的章法。这种创作态度启示我们:任何领域的精进都需要系统性的修炼,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登山者需要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文学创作乃至人生追求,都需要这样的耐心与坚持。 当我合上《甘泉赋》,总会被其中蕴含的生命力所感染。这篇两千年前的文字,至今仍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道理:外在的富丽堂皇终会消逝,唯有精神的追求永不褪色。扬雄用他的笔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奢华的宫殿里,也不要忘记仰望星空;在最得意的时刻,也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这种穿越时空的智慧,正是古典文学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甘泉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审美享受,更是一种珍贵的精神坐标。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功名利禄的同时,不要忘记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飞升的空间。也许这就是扬雄最想告诉后人的——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到达多高的位置,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成长。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4761
读《甘泉赋》,不由得为扬雄笔下的甘泉宫震撼——那"千乘雷起,万骑纷纭"的场面何其壮阔!可细品之下,竟觉出一丝悲凉。这般穷极奢华的宫阙,不过是武帝好大喜功的见证。赋中极力铺陈的华丽词藻,反倒透露出文人的无奈,既要取悦君王,又难掩内心的讽喻。最令人唏嘘的是,这耗费民力的甘泉盛景,终究随着汉室衰微而湮灭,如那"回猋肆其砀骇",徒留后人一声叹息。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5092
看完《甘泉赋》最大的感触就是杨雄这个人太会写了。他把甘泉宫写得那么华丽那么壮观,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但是仔细想想,他写这些不是为了单纯夸赞,而是想提醒皇帝不要沉迷享乐。他用了很多夸张的描写,比如宫殿高得能碰到天,装饰多得闪眼睛,这些都是在说这里太奢侈了。我觉得他挺聪明的,没有直接批评皇帝,而是用这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不过效果可能不太好,因为皇帝看完估计只觉得自己的宫殿真厉害。杨雄的想法是对的,可是在那个时代,这种委婉的劝谏很难真正起作用。华丽的辞藻掩盖不了他想说的真心话,但太过华丽的文字反而让人忽略了背后的警告。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6022
《甘泉赋》中"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一句,道尽天地壮阔、心游万仞的恢弘气魄。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6983
读罢《甘泉赋》,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既为扬雄的才情所倾倒,又隐隐感到某种隔阂。这篇赋体宏丽,铺排夸饰,极尽形容之能事,将甘泉宫的壮丽描绘得如在目前。那些繁复的意象、堆砌的辞藻,确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与驾驭文字的能力。然而反复咀嚼之后,又觉得过分雕琢,失了自然之趣。 扬雄写赋,讲究"劝百讽一",在这篇作品中也能窥见端倪。表面上是讴歌甘泉宫的巍峨壮观,骨子里却暗含讽谏之意。这种曲笔写法,是他的一贯风格。我欣赏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也不免觉得太过隐晦,让人难以捉摸其真意。那些华丽的辞章,读来固然赏心悦目,却总像是隔着一层纱,不能直抵人心。 最打动我的,反而是赋中偶尔流露的忧思。比如"恐后之靡丽,遂往而不返"这样的句子,能感受到作者对奢华享乐的深切忧虑。这种真情实感的闪现,让整篇赋作有了温度。扬雄后来悔其少作,转向质朴的学术著作,或许正是意识到这种文风的局限。作为读者,我既珍视《甘泉赋》的文学价值,又不能不承认它的确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缺憾。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