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欧阳询

艺文类聚

欧阳询  

类书。唐欧阳询(557—641)等奉敕撰。一百卷。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入唐,累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唐高祖李渊因古今图书日渐繁多,欲知事之源流颇难寻究,故于武德五年(622)命询等修纂此书,至七年乃成。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 储宫、 人、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四十四部(一作四十八部或四十七部)。每部又分子目若干,凡七百二十余项。每目下“事居于前,文列于后”,辑录经史百家等书中有关故事、解释、传说等资料以记事。摘抄有关诗文、赋颂、歌赞等多种文体的句、段以为文,理清条序,事贯文存。并逐一注明引文出处,标以文体,或诗或赋。极便检索,并改变了以往类书有事无文之法。引征唐以前文献一千四百三十一种,今存已十不一、二,学者多用以辑佚、引证、汇录、校勘。后世类书多仿其体例。然门类子目颇有繁简失宜,分合不当之处,宋明坊刻多有窜乱。早有宋绍兴刊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明有六家刻本。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又以影印宋本作底本,取明本对校,参以凡所征引之书有传本者,以及宋以前之类书,重新校勘断句出版,附校记一千六百余条。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43921
很多人都说《艺文类聚》这本书很难读,内容太杂。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本书原本就是拿来当工具书用的,不是让人从头读到尾的。欧阳询编这本书的时候,把各种文章按照类别堆在一起,就像把东西塞进仓库一样。现在的人读不懂,主要是因为我们离唐朝太远了,很多说法都变了。 古人看这本书是用来查资料的。比如想找关于山水的诗,就直接翻到对应的部分。但我们现在读起来就很费劲,因为里面的分类方式和现在不一样。有些文章放的位置很奇怪,根本想不到会在那里。 唐代人写文章喜欢用典故,这本书里到处都是。我们不知道这些典故的来历,读起来就一头雾水。其实唐朝人看这些是很自然的,就像我们现在说成语一样简单。还有一个问题是字体,现在印的版本都是简体字,但很多字的意思和古代不一样了。原本的写法更能看出意思来。 看这本书需要先知道一些基本的东西。最好先看看《初学记》这样的入门书,了解一下唐朝人是怎么分类知识的。欧阳询编这本书的时候,参考了很多更早的书,比如《文选》。如果完全不知道这些书的体例,读起来会更吃力。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8682
中国类书编纂史上的丰碑《艺文类聚》作为初唐四大类书之首当之无愧。(《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这部由欧阳询领衔编撰的百卷巨制开创了"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的体例先河,其编排之精当,引文之谨严,至今仍为文献学者奉为圭臬。翻阅这部成书于武德年间的鸿篇巨制,最令人叹服的是编纂者对六朝以来文献的爬梳剔抉之功——征引古籍达1431种,其中九成今已散佚,仅凭此书得窥吉光片羽。 细究其四十六部七百二十七门的分类体系,可见唐人知识建构的宏阔视野。从天地日月到服饰器物,自帝王将相至草木虫鱼,经纬交织间既见儒家正统的纲常秩序,又存六朝文人"竞采浮艳之词"的审美余韵。尤其令人称道的是编者在处理佛道文献时的审慎态度,将释家典故归入"内典部",既保全文本原貌,又守住了儒家类书的本位。这种处理方式,比宋代《太平御览》的强行裁割更显编纂智慧。 作为抄录过其中"岁时部"的读者,最难忘怀那些被完整保存的六朝小赋。陆机《感时赋》"悲夫冬之为气,亦何憯懔以萧索"的句子,若非此书收录,恐已随岁月湮灭。而书中"人部"辑录的《列女传》佚文,与今本比对竟有十七处异文,其校勘价值可见一斑。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称此书"综核之精,纂组之巧,前无古人",诚非虚誉。 然则此书亦有可议之处。某些部类如"灵异部"收录谶纬之说,与全书严谨体例稍显扞格;部分条目因沿袭《华林遍略》旧文,难免存在南北朝文人好尚奇诡的积习。但瑕不掩瑜,当指尖抚过那些保存完好的初唐麻纸本影印页时,仍能感受到编纂者们"综贯群言,撮其指要"的学术抱负。这种对文献的敬畏之心,恰是当下数字时代浮躁学风的一面明镜。书中所载虞世南《北堂书钞序》有言:"总括群言,权衡众制",或许正是对这种文献整理境界的最佳注脚。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9568
翻开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这部号称"类书之冠"的典籍总是给人带来某种困惑。那些整齐排列的典故与诗句,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将六朝以前的文学碎片分门别类地收纳其中。"岁时部"里节令与物候的对应,"居处部"中楼阁与庭院的描摹,看似井井有条,却让人不禁怀疑:这种机械的分类真的能捕捉到文学的精髓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鸟部",将凤凰与凡鸟并列,把神话传说与日常观察混为一谈。当我们读到"鹤鸣九皋,声闻于野"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被生硬地编排在相邻的页码时,不禁要问:这种编排方式是否消解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特语境?更令人不安的是,书中大量引文都不注明出处,就像把各色珠宝碾碎后重新熔铸,虽然光彩夺目,却再也分不清原本的质地与来源。 不可否认,《艺文类聚》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但这种"剪刀加浆糊"的编纂方式,总让人感觉是在用账房先生的思维来处理风雅之事。当欧阳询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与宫廷应制诗归入同一类别时,我们似乎能听到文学灵魂在分类格子里发出的微弱叹息。或许,这正是类书编纂者永远无法解决的悖论:越是追求包罗万象的系统性,就越可能丢失文字最动人的那份鲜活与意外。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3837
"《艺文类聚》巨若山海,细如毫末,采撷众芳,汇为渊薮,诚古今文艺之津梁。"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7523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部集六朝文学之大成的《艺文类聚》,恰如一座璀璨的文库迷宫,将天地万象、古今智慧熔铸于百卷之中,其分类之精审、采摭之富赡,使后世得以一窥唐人编纂类书时"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的独特体例匠心。当我们在典故与诗赋交织的密林间穿行,不仅能触摸到虞世南等人"摘其菁华,采其指要"的学术追求,更感受到这部唐代四大类书如何以优雅的姿态,在保存文献与启迪文思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成为中华文明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知识图谱。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