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
知书房
三国志
陈寿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1
发表书评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雄才远略,奠定了魏国根基。
偶然刷到有人推荐《三国志》,原以为又是那种把历史写成演义小说的套路,带着几分怀疑翻开这本号称"正史"的著作。没想到陈寿这老兄写得比想象中还要枯燥,通篇都是干巴巴的纪传体,人物列传像流水账一样罗列生平事迹。说好的"志"呢?我以为至少会有些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记载,结果大部分篇幅都在记录谁杀了谁、谁背叛了谁。
最让我纳闷的是,陈寿作为蜀汉旧臣,写起故主来却格外克制。刘备的"弘毅宽厚"写得像官方悼词,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也透着程式化的赞美。反倒是写曹操时,那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显得活灵活现。这让我怀疑陈寿在西晋当官时是不是刻意收敛了笔墨?毕竟给亡国之君写传记,写得太动情容易惹祸上身。不过转念一想,或许正因为这种克制,反而让《三国志》比其他史书更可信?
书里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简直敷衍得令人发指。赤壁之战就寥寥数语,官渡之战也写得像战报摘要。对比《资治通鉴》里那些金戈铁马的描写,陈寿的笔法简直像在写政府工作报告。但转念一想,或许这才是史官该有的态度?不渲染血腥,不夸大传奇,就事论事地记录事实。只是苦了我们这些想看故事的读者,不得不去《三国演义》里找补。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书中记载曹操"每与人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这跟我印象中那个"宁我负人"的奸雄形象反差很大。还有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活脱脱就是个纨绔子弟的做派。这些碎片化的记载反而比那些宏大叙事更让人信服,至少说明陈寿没有刻意美化或丑化谁。
最近在听某档历史播客,主播总爱用《三国志》来反驳《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但我觉得这两本书根本不该放在一起比较,就像不能拿菜谱跟美食纪录片较真。陈寿写的是档案,罗贯中写的是故事。硬要用史实标准要求小说,或者用文学性评判史书,都是缘木求鱼。不过《三国志》里那些被一笔带过的细节,倒确实给后世文人留足了发挥空间。
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对人物的评价标准。关羽"骄于士大夫"被记了一笔,张飞"爱敬君子"反而受到称赞。按这个逻辑,难道善待精英、轻视百姓才是美德?这种价值观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实在难以认同。还有对女性角色的处理,除了个别皇后太后,其他女性几乎隐形。糜夫人跳井、孙尚香归吴这样的重要事件,居然都只是顺带提及。
读着读着突然意识到,我们熟悉的很多三国典故其实根本不在《三国志》里。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都是后世演绎。陈寿笔下诸葛亮最突出的功绩居然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跟民间传说完全相反。这倒让我对历史书写产生了新的认识:或许所有史书都只是作者视角的拼图,我们永远无法还原完整的真相?
合上书页时突然觉得,这部被誉为"二十四史"中最优秀的著作,其实更像是一本未完成的手稿。它留下了太多空白,制造了太多谜题。但恰恰是这种留白,让三国故事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陈寿如果知道自己的作品会以这种方式流传,不知会作何感想。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绝对想不到,一千多年后会有个普通读者,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对他的史书评头论足。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迷茫时读《三国志》,它告诉你:"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不懂世事变化时,它让你困惑:"既生瑜,何生亮"。在善恶难辨时,它让你怀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面对忠诚与背叛时,它让你思考:"曲有误,周郎顾"。不理解人心险恶时,它提醒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理想与现实冲突时,它让你困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生子当如孙仲谋""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任何时候翻开《三国志》,都会看到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人为理想付出一切,有人为利益背信弃义。有人坚持道义,有人不择手段。读着读着就会感到困惑,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坚持的?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坏人能成功?这些困惑一直存在,就像书中那些人物的命运一样,没有标准答案。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