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通集
江文通集
江淹

江文通集

江淹  

诗文别集。南朝梁江淹(字文通)作。江淹文集最早为自己生前编定,《梁书·江淹传》:“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隋书·经籍志》所载不同:“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集》九卷。”注云:“梁二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前后集各十卷。自宋代起,一般只著录十卷。现存江淹集有《自序传》说:“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如此足矣。”但《自序传》写于35岁,其集中可考订写作年代者大都作于此前,此集当是“前集”,“后集”早已亡佚。江淹集现存版本有十多种。依照编排方式可分二类:一是按赋、诗、文大类编次,又按年代排列,如《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刻本《梁江文通文集》10卷(附清叶树廉辑《校补》1卷)、明万历间汪士贤辑刻《汉魏六朝名家集》本及元钞本;二是既分赋诗文大类又分章表启诏等小类,如明代张燮刻本《七十二家集》、稍后张溥辑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的《江醴陵集》(《四库全书》本作《梁江淹集》)2卷。《四库全书》所收《江文通集》4卷,为清乾隆间梁宾以张溥本为底本、用汪士贤本等校订刻印。明万历间胡之骥注刻的《江文通集汇注》,是现存唯一注本。此本共10卷,卷一、二收赋,卷三、四收诗,卷五至卷十收颂、赞、章、表等文,今由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李长路、赵威点校本,卷末附有“江文通集佚文”、“南史江淹传”,江淹作品于此大体齐全。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43335
江文通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让每个读到的人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写思乡的诗句,让人想起老家门前的小路。那些写离别的篇章,让人记起车站送行的场景。 他写的东西都很实在。写的都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田间劳作的辛苦,比如市井小贩的叫卖。这些画面我们都很熟悉。读他的诗不会觉得累,因为说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 他的文章里没有大道理。但看多了就会发现,简单的话里藏着做人的智慧。比如他说要珍惜眼前人,比如他说不要贪心。这些道理现在看还是很受用。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5131
江文通的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三阶段特征,每个阶段都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追求和思想境界。早期作品以《恨赋》《别赋》为代表,充满慷慨悲凉之气,将乱世文人的忧患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赋作不仅辞藻华丽,更难得的是在铺陈排比中暗藏深沉的人生感悟。我每次读到"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样的句子,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离别之苦的精准把握。这种把抽象情感具象化的能力,正是江淹早期创作的独特魅力。 中年时期的创作转向更为开阔的历史题材,代表作《诣建平王上书》展现出一个成熟文人的政治智慧。这个阶段的江淹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文中"臣闻忠臣之事君也,尽忠而不谋利"这样的句子,既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气节,又暗含对时局的清醒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江淹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说理方式——不是枯燥地引经据典,而是通过生动的历史典故来阐明观点。这种将文学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手法,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晚年创作进入返璞归真的境界,以《杂体诗三十首》为代表,展现出集大成的艺术成就。这个时期的江淹已经褪去了年轻时的锋芒,转而追求更为内敛含蓄的表达方式。他模仿历代诗人的风格创作组诗,不仅展示出惊人的文学功力,更体现出一个文学大家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我特别喜欢他模仿陶渊明的那首"种豆南山下",几乎可以乱真,却又带着江淹特有的细腻笔触。这种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创作境界,实在令人叹服。 纵观江文通的创作历程,最打动我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本真的追求。无论是早期抒发个人情怀,中期关注社会现实,还是晚期回归文学传统,他都坚持用最恰当的形式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这种创作态度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他的作品虽然产生于南北朝那个动荡的年代,但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却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今天的读者。在反复阅读《江文通集》的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个真实而丰满的文人形象——既有家国情怀,又不失个人性情;既精通传统,又敢于创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他开创的"拟古"创作方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条继承传统的新路径。唐代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曾受到他的启发。而他在骈文创作上的成就,更是直接影响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惊讶地发现,江淹作品中那些关于人生际遇的思考,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强烈共鸣。这或许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它总能超越时代的限制,直指人心最深处的情感。 在整理江淹的文学遗产时,我越发觉得他像一位高明的调酒师,将不同时期的人生体验调配成层次丰富的文学佳酿。年轻时浓烈,中年时醇厚,晚年时清雅,每个阶段都呈现出独特的风味。这种随着人生阅历不断调整创作风格的自觉意识,在南北朝文人中实属罕见。读他的文集,仿佛在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人生画卷,每个阶段都精彩纷呈,却又浑然一体。这种整体性的艺术成就,正是《江文通集》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4196
白岩松说:"现代人读书太多,思考太少。古人字句简练,却字字珠玑。"近来在古籍堆里翻找答案,偶然遇见《江文通集》,像是遇见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江淹的文字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内心的迷茫。他的《恨赋》《别赋》写得那么透彻,仿佛早已看穿了千年后现代人的困顿。年轻时能写"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晚年却"江郎才尽",这故事总让我心头一紧——我们是否也会在某天失去表达的勇气? 翻开泛黄的书页,那些关于离愁别绪的文字依然鲜活。"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简简单单二十个字,却道尽了人间别离的千般滋味。如今通讯发达,随时可以视频连线,可为什么我们反而更害怕真正的告别? 江淹笔下的世界既真实又虚幻。他写仕途失意,写人生无常,写那些无法言说的惆怅。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比古人更擅长掩饰迷茫,用忙碌的工作、热闹的聚会来掩盖内心的空洞。可江淹不怕承认自己的困惑,他把迷茫都写进了诗里。 在书店角落读《江文通集》的那个下午,阳光斜斜地照在书页上。读到他"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时,突然明白了什么。现代人总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却忘了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江淹的困惑,原来也是我们的困惑。 台灯下重读《效阮公诗》,那些关于人生选择的句子依然锋利如新。合上书页,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我却感到一种奇怪的安心——原来早在千年前,就有人把迷茫写得这么美。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8967
文采风流,尽显笔端;辞章华美,令人叹服。江文通之文,可谓六朝之冠冕,南朝之绝响。读其《恨赋》《别赋》,字字珠玑,句句动人,直击心灵深处。那"春草碧色,春水绿波"之句,至今读来仍觉清新扑面;"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之语,犹令人潸然泪下。江淹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却终因世事变迁而文思枯竭。所谓"江郎才尽",不仅道尽文人命运无常,更暗含多少人生况味。每每翻阅其集,总不免感慨:天纵英才,何以至此?其文采虽极一时之盛,却终究难逃时运摆布。这文集不仅是文学瑰宝,更像是为后世文人立下的一面镜子,照见才情与际遇的微妙关系。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5854
读江淹的文集,最令人动容的并非那些传世的"恨""别"二赋,而是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文人的倔强与韧性。在仕途沉浮的间隙里,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虔诚,这种坚持在当代浮躁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江淹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既能在庙堂之上撰写典雅的诏诰,又能在私人书简中流露真性情,这种双重身份下的文字张力,构成了其作品最迷人的部分。 那些被传颂的"江郎才尽"典故,反而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文人形象——他不是神话中永不枯竭的才子,而是会焦虑、会自我怀疑的普通人。但正是这种普通,让他的坚持更具启示意义。当他在《自序》中坦言"中年以来,渐于人事",这种坦诚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我特别喜欢他写给朋友的信札,时而自嘲仕途坎坷,时而调侃生活琐事,完全不像朝堂上那个端肃的学士,倒像个可爱的邻家文人。 最打动我的是江淹对待文字的态度。即使身处乱世,即使官场失意,他始终没有放弃写作。这种坚持不是为青史留名,而是源于对文学本身的热爱。今天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温暖力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不会枯竭,只会以不同的方式延续。
2025年07月07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