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
难经
扁鹊

难经

扁鹊  

《难经》是战国时期成书,作者是扁鹊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37072
扁鹊的《难经》堪称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将深奥的医理以问答形式娓娓道来,读之令人茅塞顿开。我最欣赏其对脉诊的独到见解,将复杂的人体变化归纳为八纲辨证,至今仍是中医诊断的圭臬。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处处体现着"上工治未病"的智慧,这种预防为主的理念放在当下仍不过时。扁鹊不仅医术精湛,更以济世为己任,颇有"医者仁心"的古风。细读此书,既能感受到先贤的智慧,也能体悟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8365
中医经典著作《难经》在医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它与《黄帝内经》一起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千百年来,《难经》被无数医家研读、注释和应用,其影响力从未减弱。这本书虽然只有短短八十一章,但包含的思想却极为深刻。 读完《难经》最大的感受是震撼。这本书把复杂的医学道理讲得这么明白,让人不得不佩服扁鹊的智慧。书里对脉象的论述特别精彩,把各种脉象的特点和对应的病症说得清清楚楚。关于五脏六腑功能的解释也很有道理,让人一看就懂。最难能可贵的是,书里提出的很多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到现在还在用。 《难经》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展现的医学精神。书里强调医生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诊断时要仔细观察,治疗时要因人而异。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行医,对做人做事也有启发。扁鹊写这本书的用心很明显,就是要让后来者少走弯路。 书中有些观点特别值得思考。比如关于"上工治未病"的说法,提醒人们要重视预防。关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强调要全面了解病情。这些思想到现在都不过时。读着读着就会想,要是现在的医生都能做到这些该多好。 《难经》的语言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句话都很有分量。这种平实的文风反而让道理更容易理解。书里经常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医学概念,让人觉得亲切。比如用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生理变化,用江河的流动来比喻气血运行。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3035
扁鹊所著的《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内容以问答形式展开,围绕脉诊、经络、脏腑等核心问题进行讨论。这本书系统性强,理论清晰,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书中提出的"独取寸口"诊脉法,至今仍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扁鹊的论述注重实际应用,语言简练,逻辑严密。作为早期医学文献,《难经》保存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学者认为此书可能成书于东汉,托名扁鹊所作。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5766
在中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扁鹊及其《难经》占据着独特而关键的位置。这部经典并非单纯的技术汇编,而是展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医学思想的重要转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个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开始系统化的时代,不难发现扁鹊的医学思想既承袭了上古医家的经验传统,又开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化的先河,其历史意义恰如经学史上的扬雄与刘歆,在医学发展脉络中具有节点式的价值。 细究《难经》的学术取向,可见其呈现出双重特质。一方面,它系统整理了脉诊、经络、脏腑等基础理论,将零散的医疗经验提升为具有内在逻辑的学说体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八十一难的结构,构建起问答式的理论阐释模式,使医学知识得以在师徒间有效传承。这种既重视临床实效,又追求理论自洽的双重品格,使《难经》在中医史上独树一帜。值得注意的是,扁鹊医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同时代的《黄帝内经》形成有趣对照:《难经》更侧重具体诊疗技术的系统化,而《内经》则偏重整体医学哲学的构建。 从学术谱系来看,扁鹊医学代表着从巫医不分到专业医学的关键过渡。其"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既保留了早期医学的养生智慧,又发展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诊断技术。在脉诊方面,《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法,不仅简化了诊断流程,更体现了从整体把握人体状态的思维特点。这种将复杂生理现象简约为可操作技术的思路,对后世中医临床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值得思考的是,《难经》所建立的"以难解经"阐释方式。通过设问答疑的形式,既解决了经典文本的理解难题,又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理论创新的范式。这种阐释方法既不同于纯粹的经典注疏,也区别于完全脱离文本的经验总结,而是开创了中医理论发展的一种中间路线。在当代中医学面临现代科学挑战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难经》这种既尊重传统又注重实效的学术品格,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有益启示。 纵观中医发展史,扁鹊《难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具体内容,更在于它确立的中医理论发展模式。其将实践经验理论化的努力,为后世《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临床经典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其问答式的知识传承方式,则影响了中医教育的基本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难经》确实堪称中医理论体系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节点,其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仍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和认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8666
医者仁心藏典籍,"难经"解惑启后人。慢悠悠地翻阅这本泛黄的医典,仿佛能听见两千年前扁鹊与弟子们的问答声。读书是个寻宝的过程,也是个对话的过程。寻宝才能发现智慧的闪光,对话才能跨越时空的阻隔。扁鹊的《难经》很薄,却承载着厚重的医理,作为"解惑"之书,既满足了医者的求知之欲,又起到了"传道"之效。 《难经》的薄,未必是缺憾。一味的厚也许反而显得臃肿,一味的多也可能流于芜杂。这本薄薄的医典,却道尽了脉诊的要诀,讲透了脏腑的奥秘,不是浮光掠影,不是浅尝辄止,不是故作高深的玄谈,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医术,有依据,有验证,更有传承的价值所在。古人的智慧,往往藏在这看似简单的问答之中。一问一答间,就是医道的真谛在流淌,奥义在字句之间,医理在文字之外,设一个谜题,让你去思考,让你去实践,留下无限可能待后人探索。 扁鹊的医术有精深之处,但更多的却是实用。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复杂的医理化作日常可见的现象,只不过放在了那个医学初兴的年代,但"医道"却是相通的,是可以穿越时光长河的。"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这简简单单二十四个字,道尽了诊断的四重境界,至今仍是中医诊断学的金科玉律。 扁鹊对医理的阐述,精妙绝伦,鞭辟入里,简明而又深刻,在问答之间如明灯般照亮医学之路,瞬间便豁然开朗,千年之前的智慧结晶成"解惑"经典。深夜,捧读,不仅肃然起敬,医道之精,原来可以如此通透,而其中蕴含的仁心仁术,更在字里行间闪耀,总还是有温度可感知的,有智慧可汲取的,就像黎明终将到来一样。 读书,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读医家书,明养生道。不必急着下结论,因为医学是个需要反复验证的学问,急于求成反而会误入歧途。医道精深,"难经"不厌百回读。唯有多读,才能让医术有个根基,有个方向,有个依归,至于世间纷扰,在医典中看到的远比现实更复杂,可是合上书卷,一切归于平静。 扁鹊的智慧在于,他把复杂的生理病理,化作八十一个问题,每个问题都直指要害。读《难经》时,常常会心一笑,原来古人也曾为同样的困惑辗转反侧。比如关于"三焦"的论述,看似玄妙,实则揭示了人体气化运行的奥秘。这种将抽象医理具象化的能力,正是《难经》最可贵之处。 最令人感动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医者仁心。"上工治未病"的理念,不仅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更彰显了对生命的敬畏。在讨论脉诊时,扁鹊特别强调要"持脉有道",这个"道"字,既指方法,更指医德。这种技术与仁心并重的医学观,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读《难经》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多少条文,而是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面对疾病,要像扁鹊那样,既看到表象,更探究本源;既关注局部,更把握整体。这种辩证思维,不仅适用于医学,对我们的生活也大有裨益。每当遇到难题时,不妨学学扁鹊,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逐个击破。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静下心来读《难经》,仿佛进行一场心灵的spa。那些简洁有力的问答,像一剂剂良方,调理着我们浮躁的心绪。读着读着,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本薄薄的小书能流传两千多年——因为它不仅传授医术,更在传递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