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
张仲景

伤寒论

张仲景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59265
《伤寒论》奠定中医临床基础,张仲景将复杂病症分类为六经辨证,体系严密。书中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至今沿用,疗效确切。他注重观察病人实际症状,反对空谈理论,这种务实态度影响后世极深。书中对脉象与药性的描述精准,体现汉代医学的实证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张仲景在序言中直言医疗现状的弊端,这种批判意识在古医籍中少见。《伤寒论》的价值在于建立了可操作的诊疗框架,使中医理论真正落地为临床实践。
2025年07月2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4650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2025年07月2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54163
《伤寒论》这部被奉为中医经典的著作,说到底不过是张仲景在东汉末年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验总结,却被后世医家捧上神坛,奉为圭臬。翻开这部著作,扑面而来的是一套严密的辨证论治体系,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看似条理分明,实则暗藏玄机。张仲景用他那一套理论框架,将复杂的疾病现象强行纳入预设的认知模式,就像给活人套上一件不合身的衣服,美其名曰"辨证论治",实则削足适履。 细读这部著作,你会发现张仲景的诊疗思路充满了教条主义的色彩。他将外感热病机械地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特定的症状和方剂。这种看似严谨的分类,实际上是把活生生的疾病过程简单化、模式化。病人在他眼中不再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而是一组需要被归类到某个"证型"的症状集合。这种思维方式,与儒家"定尊卑、明等级"的伦理观念何其相似?都是在用既定的框架来规训复杂多变的现象。 更令人深思的是,《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大多以"经方"自居,被后世奉为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这些方剂被一代代医家机械地套用,仿佛疾病也会按照书本上的描述来发展。这种对经典的盲目崇拜,不正是儒家"述而不作"传统的医学翻版吗?张仲景创造了一套话语体系,后来的医家们就在这个体系内打转,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像儒家学者永远在"仁义道德"的圈子里兜兜转转,中医界也陷入了"经方思维"的窠臼不能自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中体现的整体观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这种整体观是建立在模糊的类比思维基础上的。它将人体与自然现象简单对应,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一切,缺乏对疾病本质的深入探究。当遇到解释不了的疾病现象时,就搬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样的模糊说辞。这种思维方式,与儒家遇到社会问题就归咎于"礼崩乐坏"的做法如出一辙,都是在用抽象的概念掩盖认知的局限。 《伤寒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建立了一套自我封闭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内,一切现象都能得到看似合理的解释,但一旦超出这个体系,就变得苍白无力。当遇到新的疾病时,后世医家不是去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而是绞尽脑汁地想把新疾病纳入伤寒的辨证体系。这种思维惰性,使得中医在面对真正具有挑战性的疾病时常常束手无策。就像儒家伦理在面对社会变革时总是抱残守缺一样,中医理论在面对医学进步时也显得固步自封。 更值得玩味的是,《伤寒论》被神化的过程。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医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权威、尊崇经典的心理。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注释汗牛充栋,但大多是在既定框架内修修补补,很少有人敢于从根本上质疑其理论体系。这种对经典的盲目崇拜,使得中医理论长期停滞不前。当现代医学突飞猛进时,中医还在争论某个方剂到底应该用几钱几分。 《伤寒论》所代表的传统中医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前科学时代的认知方式。它用直观的经验和模糊的类比来认识疾病,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实证检验。张仲景的贡献在于他系统整理了当时的医疗经验,但把这些经验上升为永恒真理,就未免太过荒谬了。就像儒家伦理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规范绝对化一样,《伤寒论》也把东汉时期的医疗经验绝对化了。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伤寒论》最大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它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理论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医学要发展,就必须打破对经典的迷信,用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认知方式。可惜的是,太多中医从业者至今仍沉浸在"经方思维"中不能自拔,把张仲景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种思维定式,不正是阻碍中医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吗? 说到底,《伤寒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崇古心理。我们总是习惯于向后看,把古人智慧理想化,却忘记了医学的本质是不断创新。张仲景如果活在今天,恐怕也会对他这部著作被神化的现象感到困惑吧?毕竟,真正的医学精神不在于固守某种理论,而在于永远保持对真理的开放态度。
2025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1620
读了十遍没搞懂。
2025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9071
医圣济世,方典传千年。
2025年07月18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