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伤寒论
伤寒论

伤寒论

张仲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更多
书评  · 9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56193
翻开《伤寒论》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竹简的厚重,更是一位医者穿越千年的执着凝视。张仲景用最朴素的文字,编织了一张最精密的生命之网——这网能接住东汉末年那些在瘟疫中坠落的人们。与后世那些故作高深的医书不同,这部医学经典始终保持着土地般的质朴与诚恳,每个字都像是刚从临床实践中沥出的血珠。 真正震撼我的,是张仲景构建的诊疗体系展现出的惊人现代性。他将伤寒病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这种分期诊疗思想比西方医学早了整整十五个世纪。更令人叹服的是他对"辨证论治"的坚持——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体质、不同病程阶段要用完全不同的方剂。这种动态诊疗观,打破了当时医界死守经方的僵化思维。我常想,若是张仲景活在当代,必定会成为精准医疗的旗手。他用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证,用麻黄汤对付寒邪束表,每个方剂都像量身定制的钥匙,精准开启特定的病理锁扣。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在公元三世纪简直是个医学奇迹。 在临床实践中重读《伤寒论》,会发现张仲景的智慧远不止于药方配伍。他对疾病传变规律的把握,对体质与药效关系的洞察,构建起一个环环相扣的诊疗宇宙。记得第一次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协热下利时,患者服药两剂即止的热利,让我真切体会到什么叫"效如桴鼓"。这种立竿见影的疗效,不是魔法,而是建立在对疾病本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准打击。张仲景用药如用兵,讲究"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种临床思维至今仍是中医教育的核心。 《伤寒论》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人文关怀。在"建安七子"用华丽辞藻描写瘟疫时,张仲景选择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症状与治法。他笔下的"目赤如鸠眼"、"手足躁扰"等描述,没有文学修饰,却透露出对病痛最真切的共情。书中记载的113个方剂,大多用药平常,配伍精当,处处体现着"简、便、廉、验"的平民医疗思想。这种不尚奢华、唯求实效的医学品格,在当今过度医疗的背景下更显珍贵。 作为临床医生,我常把《伤寒论》比作医学界的《孙子兵法》。它不仅传授具体方药,更培养一种动态观察、整体把握的临床思维。张仲景教导我们,治病不是对抗症状,而是帮助机体恢复自和能力。这种以"和"为贵的治疗哲学,在抗生素滥用的今天具有特殊启示。我见过太多西医转学中医的同行,都是在接触《伤寒论》后,才真正理解什么叫"治病求本"。 每当深夜研读这部著作,总能感受到张仲景在字里行间留下的医者温度。他记录失败的案例,坦承"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与当下某些神化疗效的"中医大师"形成鲜明对比。那些看似枯燥的条文背后,是一个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对真理的虔诚。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张仲景堪称东汉末年的"逆行者"——当别人逃离疫区时,他选择深入病巢,用笔墨与药香筑起生命的防线。 对我而言,《伤寒论》不仅是医学经典,更是一部关于坚持与创新的启示录。张仲景在序言中写道"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这份悲悯催生了中医史上最伟大的临床实践。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日子里,我所在的团队运用伤寒论思路参与抗疫,古老智慧再次焕发生机。这让我深信,真正伟大的医学,永远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之上,而不是技术的高超。 合上书卷时,窗外的梧桐正在落叶。忽然明白,《伤寒论》就像这些落叶,看似枯黄,实则蕴藏着来年新绿的密码。张仲景用最朴素的文字,留下了最不平凡的医学遗产——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医术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对生命规律谦卑的探索与遵循。这部跨越千年的医学经典,至今仍在诊室里轻声诉说:医者仁心,不在悬壶,而在济世。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19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5275
这本书让中医走向世界。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06253
把脉问诊千年间,药方开出万世传。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奉为医家圭臬,可这沉甸甸的"经典"二字,压得多少后来者喘不过气来。翻开这本砖头般厚重的医书,扑面而来的不是药香,而是某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气息。 都说医者仁心,可《伤寒论》里那些冷冰冰的条文,读来却像在翻阅一部军事法典。"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样的句式贯穿始终,刻板得让人昏昏欲睡。张老先生把疾病分门别类得像在整理仓库,却忘了病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可以简单归类的货品。 最令人不适的是那种不容置喙的论断语气。仿佛只要背熟这些条文,就能包治百病。可现实中的病症哪会照着书本生病?那些所谓的"经方",在当下看来不过是经验之谈,却被后人神化成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我见过不少中医学生,年纪轻轻就捧着《伤寒论》摇头晃脑,开口闭口"仲景曰",活像被两千年前的幽灵附了体。 更可笑的是那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明明是个简单的感冒症状,非要扯上阴阳五行、六经辨证。一个头痛发热,硬要分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仿佛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就显不出医术高明似的。张老先生若活在当下,恐怕连个行医资格证都考不下来——现在的医学考试,可不会考你如何用两千年前的眼光看疾病。 最要命的是那种故弄玄虚的文风。"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这样的描述含糊其辞,跟猜谜语有什么区别?现代医学讲究精确诊断,可《伤寒论》里的诊断标准模糊得像个筛子。难怪后世中医门派林立,各执一词——根源就在这本语焉不详的"经典"里。 我不否认《伤寒论》的历史价值。在那个蒙昧的年代,能系统记录医疗经验确实难能可贵。但把两千年前的经验当永恒真理,这就好比拿着汉代的农书指导现代农业一样荒谬。医学是发展的科学,不是供在神龛里的圣物。 深夜读《伤寒论》,不寒而栗的不是病症描述,而是这种思维定式对中医发展的桎梏。多少有才华的医者,把聪明才智都耗在了对古籍的穿凿附会上。当西医在实验室里分析病毒结构时,我们的中医大家还在争论某个方子是否符合"仲景本意"。这样的对比,实在令人唏嘘。 读书贵在明理,不在盲从。《伤寒论》可以读,但千万别读成了榆木脑袋。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不是对古籍的顶礼膜拜。合上这本发黄的典籍,窗外已是21世纪的阳光,何必非要活在张仲景的阴影里?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3984
翻开《伤寒论》这部医家经典,总有种面对古老密码的惶惑。那些看似规整的条文背后,藏着怎样的人间疾苦?张仲景笔下"太阳病""阳明病"的划分,像在迷雾中竖起的路标,可我们这些后来者,真能读懂其中真意么? 医理是伤寒论的精魂,辨证是伤寒论的骨架,方剂是伤寒论的筋脉,药材是伤寒论的皮毛。每当我试图循着这些文字触摸千年前的医学智慧时,总觉得自己像个在幽暗甬道中摸索前行的旅人。那些简洁到近乎晦涩的条文,究竟是医者惜墨如金的智慧结晶,还是岁月流转中遗失了解读密钥的残卷? 最令人困惑的莫过于那些看似矛盾的论述。同是发热症状,为何此处用麻黄汤,彼处却用桂枝汤?条文间若即若离的关联,像极了中医所谓的"同病异治"。年轻时常以为背熟条文就能掌握精髓,及至临床才懂得,这薄薄一册书里藏着多少需要毕生体悟的玄机。 人到中年重读伤寒,才惊觉当年那些不求甚解的背诵多么可笑。六经传变的规律看似清晰,可每当面对具体病患时,又总在"传"与"不传"间踌躇不定。有时午夜梦回,想起误诊的病例,才突然明白某条经文的深意——这种迟来的领悟,既令人豁然开朗,又使人怅然若失。 最珍贵的或许不是书中现成的答案,而是那种观察疾病的独特视角。可惜我们这些后人,既无缘得见仲景诊脉,更难体会他写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时的心境。当现代医学忙着分解病因时,伤寒论却固执地保持着整体观照的智慧,这种矛盾常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伤寒论》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