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李昉

太平御览

李昉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61174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3810
翻开李昉的《太平御览》,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北宋的雕花木门。这部千卷巨著不仅是一部类书,更是一幅用文字织就的文明地图。我常惊叹于编者对知识的严谨态度——每条引文必注出处,这种治学精神在当下尤为珍贵。当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能感受到他们如何将浩瀚典籍中的吉光片羽,编织成一部包罗万象的文化宝典。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系统整理古籍的智慧,恰似给我们浮躁的阅读生活一剂清醒良药。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3295
翻阅完《太平御览》的最后一页,竟有些恍惚。这部千年前的类书如同一座巍峨的宫殿,让人既想赞叹又不知从何处说起。最初是被它"以御天下"的抱负吸引,细读后才发现,这何止是工具书,分明是北宋文人用知识构建的乌托邦。李昉领衔编纂时已年过六旬,却带着百余名学者将天地万物收纳在五十五部中,光是这份气魄就令人动容。 最惊艳的是它包罗万象的编排。天文地理与鬼神怪异比邻而居,帝王将相和草木虫鱼共享篇章。这种打破常规的分类,倒显出宋人特有的开阔胸襟。我常想,现代人总抱怨信息过载,可北宋学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时,选择的是最笨也最踏实的办法——把每一则材料都视若珍宝地抄录下来。那些在摇曳烛光下誊写的身影,隔着千年依然能给人力量。 当然也有遗憾。有些引文如今已找不到出处,就像散落的拼图。但正是这些残缺,反而让人更真切地触摸到那个崇尚"格物致知"的时代。每当翻到"休征部"里记载的祥瑞,或"咎征部"罗列的灾异,就会想起李昉在序言里说的"鉴往知来"。这部书最动人的地方,或许不在于它保存了多少佚书,而在于它用最原始的方式证明:知识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它承载着人类对世界最炽热的求知欲。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4650
李昉《太平御览》采撷浩博而体例未精,虽号称千卷之富,实则多因袭前代类书,鲜见剪裁之功。其书以天、地、人三才为纲,细分五十五部,然部类之间时有重复,如"时序"与"岁时"并立,"职官"与"封建"互见,足见编者但务贪多,未遑熔铸。然此书保存汉唐佚文甚夥,若《竹书纪年》之残篇、《范子计然》之碎金,皆赖其传,较之《艺文类聚》实更近于文献渊薮。今人使用时当持双镜:一镜照其征引之真,取《初学记》《白氏六帖》对勘;一镜观其分类之失,以《玉海》《事类赋》参较。尤需警惕其引文截取之弊,如卷九百引《庄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句,竟删去"相呴以湿"以下二十余字,使庄生"鱼相忘于江湖"之喻顿失照应。类书终是饾饤之学,然当文献飘零之际,此等"獭祭鱼"式的汇编,反成后人探骊得珠之梯航。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7767
李昉的《太平御览》里总是提到"水"这个意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在书里反复出现。第一次看到时觉得很有道理,后来发现这句话几乎成了整本书的基调。水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现象,更像是在说人世的无常。 书里用水的特性解释了很多事情。比如水往低处流,就像人总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水遇到阻碍会绕道,就像人要学会变通。但这些解释让人越看越糊涂。水到底是好还是坏?它既能滋养万物,又能摧毁一切。这种矛盾让人不知所措。 书中还提到"上善若水",说水的品德最高尚。可是后面又说"洪水猛兽",把水说得那么可怕。读着读着就分不清作者到底想说什么。水在这里好像什么都能代表,又好像什么都说不清楚。 每次翻开这本书,看到那些关于水的段落,就会觉得特别迷茫。明明是很简单的自然现象,被说得这么复杂。水就是水,为什么非要赋予它这么多意义?可能作者自己也没想明白,所以越写越乱。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