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李昉

太平御览

李昉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9931
"太平之世,多长寿人。"——《太平御览》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4244
翻开《太平御览》的时候,感觉特别茫然。古人编纂这部书,是为了汇集天下知识,供帝王参考。现在的人读它,已经不知道能用来做什么。书里的内容太多了,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医药方术,什么都有。古人用得上这些知识,因为他们要治国平天下。现在的人用不上,因为生活里不需要知道这么多东西。 古时候的学者读书是为了明理。他们把知识用在实处,帮助百姓,治理国家。现在的学者读书是为了写论文评职称。他们从《太平御览》里找材料,东拼西凑,弄出一篇篇没人看的文章。这样读书有什么意义?我自己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觉得困惑。书里记载的那些古代制度,那些圣贤言行,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特别是看到那些关于礼仪制度的记载,更让人迷茫。古人讲究尊卑有序,君臣父子各安其分。现在的人已经不在乎这些了。年轻人不尊重长辈,学生不尊重老师,这样的社会还能好吗?有时候会想,是不是应该恢复古礼。但转头一想,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回去了。 最让人困惑的是那些天文历法的记载。古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现在的人看天气预报就够了,谁还关心这些?书里还有很多关于祥瑞灾异的记载,古人相信天象对应人事。现在的人都知道这是迷信。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些东西?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9644
翻看《太平御览》,这是一部规模庞大的类书,收录了北宋以前的各类文献。很多人关注它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但我更看重它的编纂方式。宋太宗能够组织上千名学者,系统整理前代文献,这种文化工程在古代很难。统治者通常只关心军事和财政,他却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做这件事。我们可以从这件事看出北宋初期对文化的重视程度。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7165
说来有些遗憾,直到研究生阶段查阅宋代史料时,我才真正捧起这部千年前的类书巨著《太平御览》。当指尖掠过泛黄的书页,突然意识到自己触碰的不仅是纸张,更是一部立体的文化基因库——那些被现代人遗忘的典故、湮没的职官、失传的技艺,都在这部千卷大书中保持着呼吸的温度。 这部编纂于太平兴国年间的鸿篇巨制,最初给我的印象不过是工具书般的枯燥。但当我偶然翻到"火部"记载钻木取火的十七种古法,或是"布帛部"罗列的三十余种失传织染技法时,突然被某种穿越时空的鲜活感击中。那些被当代学者视为冷知识的记载,在当年都是匠人们赖以生存的热知识。这种错位的震撼,就像在博物馆里突然听见文物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 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暗藏的编纂密码。当发现"舟车部"将天子玉路与渔夫舴艋舟并列,或是"饮食部"让宫廷膳羞与村野醴浆同卷时,忽然懂了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的深意——这分明是场精心设计的文化平权运动。那些被正史忽略的民间智慧,那些被《资治通鉴》筛掉的日常生活,都在这里获得了与帝王将相同台展演的资格。 夜读时总忍不住揣想:如果当年没有这部书,张仲景《五脏论》的残篇、裴秀《冀州记》的孤本、甚至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的原始记载,会不会永远消失在历史褶皱里?这种后怕反而让那些看似机械的类目编排显得格外动人——就像遇见一位固执的老图书管理员,在烽烟四起的年代仍坚持给每片文明碎片贴上标签。 或许类书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不像《史记》用跌宕叙事让你热血沸腾,也不似《文选》以华美辞章令人目眩,而是用最笨拙的方式,把文明的基因螺旋一段段拓印下来。当我在现代论文中突然与某个冷僻典故重逢,那种感觉就像在异国街头听见乡音——原来这本书早已把文化的种子,悄悄埋进了时间的褶皱里。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96114
这本《太平御览》我翻了几遍。很多人说它内容广博,是宋代百科全书。但我认为它堆砌材料没有条理,只是把旧书内容抄在一起。皇帝下令编书,大臣们就应付差事。他们不加选择,不管对错,全都收进来。书里很多内容重复,前后矛盾。这种编书方式浪费人力物力,对读者帮助不大。真正的学问需要提炼,不是简单汇总。这种书只能显示宋朝官府的气派,不能算有用的著作。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