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76086
2025年09月04日
我捧着这本泛黄的《闲情偶寄》,指尖在纸页间摩挲时总忍不住想笑。李渔这个老顽童啊,三百多年前写下的文字,至今还能让我这个现代人拍案叫绝。说实话,啃完这部明代的生活美学大全,比我想象中要轻松愉快得多——这大概要归功于李渔那独特的幽默感,以及他笔下那股子活色生香的烟火气。 记得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完全被李渔的"自恋"给震住了。这位明末清初的戏剧家、生活家,居然敢在开篇就大言不惭地说:"予生也晚,而性好古。"好家伙,这哪是谦虚,分明是在炫耀自己的品味超前啊!不过细读下去就会发现,他确实有骄傲的资本。这部书写于他流寓杭州时期,正值明清易代之际的乱世,可这位老先生倒好,不但没有被时局压垮,反而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如何活得精致上。这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生活情趣的能耐,着实令人佩服。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堪称一部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但最让我着迷的,是李渔对生活细节那种近乎偏执的讲究。比如谈到房屋建造时,他会细致到讨论窗户应该开在什么位置才能让阳光恰到好处地照进来;说到饮食时,他连一碗粥该怎么煮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放在今天简直就是"生活美学博主"的鼻祖。 说到饮食篇,我不得不提李渔的"蟹论"。这位老先生对吃蟹的讲究,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说蟹要"活剥",蟹黄要"鲜取",连蘸醋的姜丝都要切得极细。读到这些时,我仿佛看见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正对着满桌螃蟹指手画脚,那画面既滑稽又可爱。更绝的是,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蟹赋》,把吃蟹这件事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这种将日常琐事艺术化的能力,正是李渔最令人叹服的地方。 作为戏剧家,李渔在书中对戏曲的论述尤为精彩。他提出的"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创作原则,至今仍是戏剧创作的黄金法则。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演员培养的见解——他认为好演员要"三分天赋,七分教导",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更难得的是,他主张戏曲要雅俗共赏,既要有文采又不能太过艰深。这种对观众体验的重视,在当时的文人中实属罕见。 李渔的幽默感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他总能用最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道理,比如把写文章比作造房子,说戏曲要像"美人"一样让人一见倾心。有时候他还会故意说些反话,比如自称"愚见",实则是在炫耀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亦庄亦谐的文风,让这本生活指南读起来妙趣横生,完全不会觉得枯燥。 不过要说全书最打动我的,还是李渔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身处乱世,他却不谈政治,不论时局,专心致志地研究怎么把日子过得更美好。他提出"闲情"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在忙碌中寻找生活的诗意。这种智慧,对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尤其珍贵。每当我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就会翻开《闲情偶寄》,看看这位古代的生活大师是如何在柴米油盐中发现美感的。 读完全书,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部三百年前的著作至今仍能引起共鸣。李渔笔下那些关于生活艺术的思考,其实都是在探讨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他教会我们的不是具体的生活技巧,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对美保持敏感,对生活保持热爱。 合上书页时,我忽然想起李渔在书中的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句话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要活得有滋有味,就要有所痴迷。也许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痴",让他的文字历经三百年岁月,依然鲜活如初。现在每次逛古董市场看到精致的茶具,或是路过花市见到奇花异草,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这位明代的生活艺术家——若是李渔活在今天,想必会是个极有趣的朋友吧。
闲情偶寄
知书房
闲情偶寄
李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知书房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 著
杂剧。马致远作。简称《汉宫秋》。奸臣毛延寿怂恿汉元帝选天下美女以充后宫,王昭君之父不肯行贿,毛延寿画像时故意给王昭君像画上破绽,使其落入冷宫。一天夜里,元帝在居宫听到琵琶声而和王昭君相遇而相爱,王昭君得以揭穿毛延寿的奸谋,毛逃入番邦,献上画像,番王遂指名索取王昭君,元帝惧怕番兵之威,不得不忍痛割爱,王昭君大义凛然,愿以自己的青春解救国家危难,走到国界处投河而死,番王为之感动,献出毛延寿,与汉和好。夜深人静,元帝思念心切,梦见王昭君归来,忽然一声雁鸣,惊破残梦,只见萧萧落叶,灯暗长门。作者借历史题材,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这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坚贞妇女形象。作者不拘于史实,将元帝的爱情和王晤君的爱国交融在一起,结构紧凑,特别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突现人物性格,语言俊美。近人王国维说: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玉簪记
知书房
玉簪记
高濂 著
传奇剧本。三十三出。明高濂撰。明万历年间初刻。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梦窗稿
知书房
梦窗稿
吴文英 著
四卷。《补遗》 一卷。宋吴文英 撰。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觉翁,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吴文英往来于江浙之间,曾为嗣荣王等显贵的门客。其词字句工丽,音律和谐,与周密齐名,并称“二窗”。所著词《梦窗稿》有甲、乙、丙、丁四稿,故亦称《梦窗甲乙丙丁稿》。是集为毛晋所刊。毛晋初得其丙、丁二稿,刻于《宋词》第五集中。并附摭其绝笔一篇,佚词九篇为补遗。后又得甲、乙二稿,刻于第六集中。但讹误之处甚多。后人将四稿合为一帙。今观其集,其词早年多登临咏怀、酬唱之作,颇重格律技巧;晚年则因民族危亡日益严重,而辞气高迈。其词谨严,长于绘色,精于乐理,自有典丽隽秀之风。是集还有杜文澜曼陀华阁校刊本,在毛晋本基础上,增有续补遗一卷; 四印斋刊本、《四明丛书》本。近人张寿镛《补校梦窗词新词稿》,以明抄本为底本,兼取诸本之长,为足本。另有郑文焯《梦窗词校议》、近人杨铁夫 《吴梦窗词笺释》等。
精选书评
知书客663525
奇书也,人生之妙谛尽在其中!闲时可读,忙时更该读。士大夫可取其雅致,市井小民亦得生活真趣。富贵时读之添韵味,贫贱时读之解忧愁。每翻一页,恍若与笠翁对坐清谈。种花养鱼、饮酒品茶,皆是学问;梳妆打扮、房舍布置,俱成文章。不似那些酸腐道理,倒像邻家老叟娓娓道来。最妙在于,读时不觉其深,掩卷方悟其远。一部闲书,教人活得通透!
闲情偶寄
知书房
闲情偶寄
李渔
知书客665215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生活琐事,却写得极有品位。他谈饮食、谈园艺、谈器物,每一件小事都被他琢磨透了。这个人懂得享受生活,但又不流于俗气。他的文字很实在,没有故意卖弄学问。读他的书,能感觉到他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不像那些大道理的书,它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子。李渔写的东西,现在看依然实用。他那种细腻的生活态度,让人佩服。
闲情偶寄
知书房
闲情偶寄
李渔
知书客629951
《闲情偶寄》中那句"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道尽了中国文人的生活美学与创作真谛,李渔将日常琐事化为妙趣横生的艺术,在饮食、居室、园林、器玩中发掘出无限雅趣,这部书既是明清小品文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教会后人如何把平凡日子过成诗的生活宝典。
闲情偶寄
知书房
闲情偶寄
李渔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