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我捧着这本泛黄的《闲情偶寄》,指尖在纸页间摩挲时总忍不住想笑。李渔这个老顽童啊,三百多年前写下的文字,至今还能让我这个现代人拍案叫绝。说实话,啃完这部明代的生活美学大全,比我想象中要轻松愉快得多——这大概要归功于李渔那独特的幽默感,以及他笔下那股子活色生香的烟火气。 记得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完全被李渔的"自恋"给震住了。这位明末清初的戏剧家、生活家,居然敢在开篇就大言不惭地说:"予生也晚,而性好古。"好家伙,这哪是谦虚,分明是在炫耀自己的品味超前啊!不过细读下去就会发现,他确实有骄傲的资本。这部书写于他流寓杭州时期,正值明清易代之际的乱世,可这位老先生倒好,不但没有被时局压垮,反而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如何活得精致上。这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生活情趣的能耐,着实令人佩服。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堪称一部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但最让我着迷的,是李渔对生活细节那种近乎偏执的讲究。比如谈到房屋建造时,他会细致到讨论窗户应该开在什么位置才能让阳光恰到好处地照进来;说到饮食时,他连一碗粥该怎么煮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放在今天简直就是"生活美学博主"的鼻祖。 说到饮食篇,我不得不提李渔的"蟹论"。这位老先生对吃蟹的讲究,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说蟹要"活剥",蟹黄要"鲜取",连蘸醋的姜丝都要切得极细。读到这些时,我仿佛看见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正对着满桌螃蟹指手画脚,那画面既滑稽又可爱。更绝的是,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蟹赋》,把吃蟹这件事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这种将日常琐事艺术化的能力,正是李渔最令人叹服的地方。 作为戏剧家,李渔在书中对戏曲的论述尤为精彩。他提出的"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创作原则,至今仍是戏剧创作的黄金法则。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演员培养的见解——他认为好演员要"三分天赋,七分教导",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更难得的是,他主张戏曲要雅俗共赏,既要有文采又不能太过艰深。这种对观众体验的重视,在当时的文人中实属罕见。 李渔的幽默感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他总能用最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道理,比如把写文章比作造房子,说戏曲要像"美人"一样让人一见倾心。有时候他还会故意说些反话,比如自称"愚见",实则是在炫耀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亦庄亦谐的文风,让这本生活指南读起来妙趣横生,完全不会觉得枯燥。 不过要说全书最打动我的,还是李渔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身处乱世,他却不谈政治,不论时局,专心致志地研究怎么把日子过得更美好。他提出"闲情"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在忙碌中寻找生活的诗意。这种智慧,对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尤其珍贵。每当我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就会翻开《闲情偶寄》,看看这位古代的生活大师是如何在柴米油盐中发现美感的。 读完全书,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部三百年前的著作至今仍能引起共鸣。李渔笔下那些关于生活艺术的思考,其实都是在探讨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他教会我们的不是具体的生活技巧,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对美保持敏感,对生活保持热爱。 合上书页时,我忽然想起李渔在书中的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句话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要活得有滋有味,就要有所痴迷。也许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痴",让他的文字历经三百年岁月,依然鲜活如初。现在每次逛古董市场看到精致的茶具,或是路过花市见到奇花异草,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这位明代的生活艺术家——若是李渔活在今天,想必会是个极有趣的朋友吧。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李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