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67532
2025年06月26日
《风俗通义》不单纯是一部记录民俗的文献。应劭通过此书整理了汉代的习惯与信仰。很多人关注的是书中对民间怪谈的描写。但我更在意书里反映的社会变迁。官方史书往往忽略底层生活。这本书补上了这一空缺。汉代的风俗在细节中显露。我们能够借此观察平民的真实状态。这样的资料在古代并不多见。
风俗通义
知书房
风俗通义
应劭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池北偶谈
知书房
池北偶谈
王士祯 著
笔记。又称《石帆亭纪谈》。清王士祯(1634—1711)撰。二十六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因居宅西有圃,圃中有池,池北有屋数椽,故名。分“谈故”、“谈献”、“谈艺”、“谈异”四类。凡一千二百九十二条,约三十万字。“谈故”记载清典章、科甲制度。如《八旗开科》、《台湾开科》等,“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列女逸事。可补史阙。如《史阁部》记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诣清营,不屈被杀,大义凛然。“谈艺”占全书三分之一,以神韵说评诗论画,亦有见解。“谈异”专记神鬼怪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诙谐嘲谑,寓有劝惩褒贬之意。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闽中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铅印本等。
淮南子
知书房
淮南子
刘安 著
《淮南子》原名《鸿烈》,又称作《淮南鸿烈》、《淮南内篇》、《淮南王书》、《刘安子》,作者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幕下的士人,成书于公元前139年以前,书名“鸿烈”,意思是大而明亮。《淮南子》成于众手,内容广博,对政治、哲理、天文、地理、自然、养生、军事都有所论述,融合先秦诸子的思想,而以道家老庄为主,采纳儒家和阴阳家的观点,修正先秦道家的无为政治理论,发挥天人感应之说,是汉初各派学术思想的总汇,被视为诸子百家中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运用辞赋的笔法,文字浪漫诡奇,站在诸侯王的立场,反对汉朝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策;书中所述自然论和宇宙生成论理性清晰,为后人信服,对后世道教和理学都有所影响。
吕氏春秋
知书房
吕氏春秋
吕不韦 著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精选书评
知书客356773
翻开《风俗通义》,只觉得迷茫。应劭想记录汉代的风俗,但内容却琐碎杂乱,没有主线。说的是地方风物,偶尔涉及社会规则,但总觉得缺了什么。当时的人怎么生活,其实还是模糊不清。想从中看到汉代的真实面貌,结果得到的只是一堆零碎的片段。它好像什么都想写,又什么都没写透。读这本书,就像在雾里看花,努力想看清,却始终隔着一层。
风俗通义
知书房
风俗通义
应劭
知书客448811
"风俗移人,贤者不免"——应劭《风俗通义》以博采众说之笔,揭两汉社会百态,览此书如执汉世风俗之明镜,既见市井烟火,又窥庙堂礼乐,诚为考风俗得失、察名物源流之不可不读的奇书。今人读之,犹能于字里行间触得先民生活之体温,辨出中华文明流转之轨迹。
风俗通义
知书房
风俗通义
应劭
知书客269191
在最迷茫的时候翻开了《风俗通义》,又一次明白世间万物终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应劭用半辈子记录下那些已经消失的风俗,我活到三十岁,知道盛衰有常却还是放不下。我想记住那些传统,但又怕被时代抛弃。我做不到像学者那样冷静研究,也做不到像普通人那样毫不在意。我觉得要真正看透这些事,可能还要再过二十年吧。这就是人的局限吧。
风俗通义
知书房
风俗通义
应劭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