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91328
2025年08月01日
许多读者反映司马相如的《哀秦二世赋》艰深难懂,读起来很吃力。其实这并不全是因为文本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汉代赋体的特殊表达方式造成的。汉代赋体讲究铺陈排比,大量使用典故和古语,这与我们今天的阅读习惯有很大不同。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他的作品代表了汉代大赋的典型风格。《哀秦二世赋》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这种文体的特点。赋中大量使用对偶句式和典故,文字华丽繁复。比如"于是楚王遗弓,秦帝失鹿"这样的句子,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历史典故,就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 汉代赋体还特别注重音韵节奏。司马相如在创作时严格遵循声律要求,讲究平仄搭配。这就使得作品朗读起来抑扬顿挫,但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现代读者如果不熟悉古音韵学,就会觉得读起来拗口。 要读懂这篇赋,需要掌握几个基本方法。首先要了解秦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其次要熟悉汉代常用的典故。最后还要注意赋体的结构特点,明白作者是如何通过铺陈来表达情感的。汉代学者王逸说过:"读赋须知其事,明其义,察其情。"这就是说,读赋不能只看表面文字,而要理解背后的历史事件和作者的真实情感。 建议初学者可以先读一些注释本。现代出版的《司马相如集校注》就是不错的选择。这本校注对文中的典故和难词都做了详细解释。另外,读赋时不妨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然后再逐句细读。这样比一开始就纠结于个别字词要有效得多。
哀秦二世赋
知书房
哀秦二世赋
司马相如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魏武帝集
知书房
魏武帝集
曹操 著
《魏武帝集》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诗文集,又称《曹操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说:“(太祖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于戎马倥偬之中,仍然勤于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传世者有19种之多,《魏武帝集》30卷不过是其中一种。《隋书·经籍志》著录 《魏武帝集》26卷,并注:“梁三十卷,录一卷。梁又有《武皇帝逸集》十卷,亡。”两《唐志》亦著录《魏武帝集》30卷,《宋史·艺文志》则不载,说明唐以前有不同本子流传,至宋已散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魏武帝集》1卷,收入诗文百余篇。
曾国藩家书
知书房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著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解嘲
知书房
解嘲
扬雄 著
西汉赋。扬雄作。据《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文章以主客问答体写成,假设有客嘲笑他不善仕进,于是他加以辩驳。作者引征大量史实,反复解释比较,论证世异事变的道理,说明战国之世,群雄争霸,“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士人能够“矫翼厉翮,恣意所存”,而今天下一统,“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庸夫在位,排斥异己:“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步而投迹”,士人根本不能像战国之士那样靠上疏和论辩取得禄位。作者既不能像蔺相如、公孙弘、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又不能像四皓那样高隐,也不肯像司马相如和东方朔那样放诞,因此只有默默守其《太玄》。这篇赋虽然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在思想和情感上更加深刻,作者就个人的遭遇申发开去,对士人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作品因而更其普遍性。本文语言犀利,论辩有力,纵横恣肆,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后来的仿作如崔骃《达旨》、班固《答宾戏》、张衡《应间》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难与本文比肩。
精选书评
知书客219726
大多数人读《哀秦二世赋》,会感叹秦朝的覆灭。我却反复在想胡亥的处境。他接手的江山看似稳固,其实已经千疮百孔。一个年轻人突然被推到权力顶峰,面对堆积如山的难题。他未必不知道危机,但既没有能力改变,也不敢承认失败。这种无力感比王朝灭亡更让人压抑。历史总是简单地评判对错,却很少体谅身在其中的人的茫然。
哀秦二世赋
知书房
哀秦二世赋
司马相如
知书客489480
此书月余始卒读,其间数度掩卷狐疑。陆士衡文采固卓绝,然颇觉其藻饰太甚,如缀玉连珠而失天然之趣。《文赋》虽立言精妙,竟有"论作文之利害所由"而不能自践行者。集内应制诸作尤显雕琢,或为晋世风气使然乎?至若"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之句,倒是偶见真情。甲辰初冬晴窗漫记,笔墨滞涩处,颇似陆文之弊也。
陆机集
知书房
陆机集
陆机
知书客919864
有人从《反离骚》中看到对传统思想的挑战,有人读出对命运的反思。而我觉得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面对困境时该有的态度。它不是简单的反对,而是教我们如何在坚守中创新。两千年前的思想依然鲜活,这让我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感到自豪。在传统文化面临挑战的今天,我们更该读懂这样的作品,因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什么。
反离骚
知书房
反离骚
扬雄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