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古之赋家作赋,在讽谏时政,以微言大义,如贾谊《吊屈原赋》,屈子沉江,实为痛楚国之不国。今观司马相如《哀秦二世赋》,徒有哀秦之名,而无哀秦之实,不过借古讽今,为武帝歌功颂德耳。其文辞虽华美,然立意浅薄,如市井之徒,见风使舵,毫无骨鲠之气。古人云"文以载道",相如此赋,载何道耶?不过取悦人主,以求荣华富贵而已。 细读此赋,但见其极写秦宫之壮丽,阿房之华美,极尽铺排之能事。至若二世之昏庸,赵高之奸佞,百姓之涂炭,反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此岂哀秦之本意耶?盖相如身处汉武之世,目睹主父偃、公孙弘等以文辞取宠,遂效其尤,以赋为干禄之具。其写秦之亡,不过是为汉之兴作铺垫,用心昭然若揭。今人读此赋,当见其文采,更当识其用心。 尤可笑者,赋末忽转入劝诫之辞,谓"持身不谨,亡国失势",看似深明大义,实则空洞无物。相如既知此理,何不直言武帝之过?反以浮华之辞,谄媚取容。昔东方朔以诙谐谏主,司马迁以直笔著史,皆有所守。而相如之流,但知雕琢字句,取悦君王,可谓文人无行。今之学者,若只学其辞藻之美,不察其心术之邪,是买椟还珠也。 每读此赋,未尝不叹文人之堕落实始于斯。汉赋本可继《诗》《骚》之传统,然自相如始,渐成帮闲文学。后世扬雄、班固辈,虽欲矫正,终难挽回。今之文坛,仍有此等谄媚之作,或为权贵唱赞歌,或为资本写软文,较之相如,其卑劣更甚。故读《哀秦二世赋》,当以史为鉴,明辨文品与人品,不可徒慕其华美而忽其本质。文人若无气节,纵使才高八斗,亦不足观也。
哀秦二世赋
哀秦二世赋
哀秦二世赋
司马相如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洛神赋
洛神赋
洛神赋
曹植  著
辞赋名篇。三国魏曹植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此赋当作于黄初四年(223)。曹植入朝后回封地途经洛水时,联想起洛水神女宓妃的传说,受到宋玉《神女赋》的感发,虚构人神相爱的悲剧,以寄托情志。赋文围绕人神相爱的主线,分成六层。先写发现洛神的经过;其次写洛神的体态容貌美,这是全文描写最为精采的部分,作者从姿态美、容貌美、情态美、服饰美、行为美五个方面毕呈神女的魅力,为相慕作了铺垫;其次写君王对洛神的爱慕;其次写洛神受到感动而深切地爱慕君王,将人神相爱推向高潮;其次写洛神被迫离去的悲剧;最后叙述离开洛川,照应首段。此赋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感甄说,见《文选》李善注引《记》:甄逸女本为曹植所求,后为曹丕所得,谗死后,曹丕将其枕赍曹植,植过洛水有怀而作《感甄赋》,魏明帝改为《洛神赋》。后世多不取此说。二是寄心君王说。赋文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本文的主题当是以“人神道隔”的悲剧,曲折地表达求试不可、壮志难酬的不幸身世。赋文描写细腻而生动,如写神女之美,广比博喻,多面烘托,穷形尽貌。此赋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最能体现曹植“文才富艳”的创作特色,其影响巨大。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曾书写过《洛神赋》,画家顾恺之也有传世的《洛神赋图》。
反离骚
反离骚
反离骚
扬雄  著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