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96075
2025年09月04日
谈及茶道,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泛黄的典籍里记载的精致器具、繁复礼仪,以及文人雅士们对着一盏清茶就能消磨整日时光的画面。陆羽《茶经》、蔡襄《茶录》这些经典著作固然体系完备,但对我这样一个刚接触茶文化的爱好者来说,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反而更让我感到亲切。它不像那些正襟危坐的茶学专著,倒像是一位性情中人的品茶手记,随手记下的都是最真实的品饮体验与生活感悟。 我始终觉得,真正动人的文化往往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就像田艺蘅在书中不厌其烦地描述各地泉水的滋味差异,细究煮茶火候的微妙变化,甚至记录下某次在竹林里偶遇的一眼清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明代文人茶事最鲜活的面貌。读着这些文字,我常会不自觉地想象:若生在明代,我该是个怎样的人?或许是个在江南某处小院烹茶的闲散书生,每日最大的烦恼不过是今天的泉水取得到底够不够清冽。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想象,远比背诵那些"茶道精神""禅茶一味"的宏大概念要有趣得多。 田艺蘅最打动我的,是他对茶事那种近乎偏执的认真态度。书中记载他为了验证虎跑泉的水质,特意取来与别的泉水对比;为了试验不同材质的茶壶对茶汤的影响,不惜反复尝试。这种较真劲儿,在今天看来简直可爱得令人发笑。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吗?在我们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一杯茶的温度、一盏水的清浊而耗费如此心神?这种生活美学上的"奢侈",反而成了最令人向往的精神财富。 书中那些关于品茶的描写尤其令我神往。田艺蘅笔下的茶事从来不是孤立的饮啜,而是与四时景物、人情世故紧密相连。春日对着新发的嫩芽,夏日伴着荷塘清风,秋日就着满园桂香,冬日围着红泥火炉。每一盏茶里都映照着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景,每一口茶汤都沉淀着特定的时光印记。这种将日常饮茶提升为生活艺术的能力,恐怕才是中国茶道最精髓的部分。 最让我感慨的是书中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惆怅。田艺蘅常在不经意间提到某处泉水已经干涸,某位茶友已然作古,某个品茶的院落早已易主。这些看似随意的记录,实则包含着对流逝时光最深刻的感悟。茶事在这里不再只是风雅的消遣,更成了对抗时间流逝的一种方式。一壶好茶可以重现旧日滋味,一缕茶香能够唤醒尘封记忆,这种通过味觉构建的时间隧道,或许才是茶道最神奇的魅力所在。 读《煮泉小品》时,我常常会放下书本,望着手边那杯已经凉透的茶出神。在这个速溶咖啡和袋泡茶大行其道的年代,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一杯茶应有的敬畏与耐心。田艺蘅笔下那种需要等待炭火慢慢煮沸泉水、看着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的品茶过程,在今天看来简直像是一种奢侈的仪式。但转念一想,或许正是这种"奢侈",才是对抗当下浮躁生活的一剂良药。偶尔放慢脚步,像明代文人那样专注地泡一壶茶,或许能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合上书页,茶香犹在。田艺蘅用他细腻的笔触为我们保存了一个已经远去的茶世界,那里有对一泓清泉的执着,有对一盏茶汤的虔诚,更有对生活本身无限的热爱与玩味。在这个意义上,《煮泉小品》不仅是一部茶书,更是一本教人如何生活的指南。它提醒我们:美好生活未必需要多么宏大的叙事,有时候,仅仅是一杯好茶的温度,就足以温暖整个寒冬。
煮泉小品
知书房
煮泉小品
田艺蘅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书断
知书房
书断
张怀瓘 著
三卷。书法品评著作。唐张怀瓘撰。是编系著录古今书体及能书人名。定其品第,纪述颇详,是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他和孙过庭可以说是唐代书论史上的双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朋友赵僎即赞其《书断》:“统之美而绝举,成一家之孤振,虽非孔父所刊,犹是丘明同事。”录古今书体及善书者名,各述其源流,记述颇详。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体及其源流,系之以赞,末为一篇总论。中卷、下卷将善书者分为神、妙、能三品,每品各以体分。计神品二十五人(除各体重复得十二人)
书后品
知书房
书后品
李嗣真 著
书法评论。唐李嗣真著。一卷。是书所载82人,分为十等,各有叙录。有评有赞,条理秩然。称后品者,盖有王愔、王憎虔、袁昂、庾肩吾等曾有书品在前。前品已定,则不复铨。此书只在上上品之上更列逸品,为嗣真所创,以明其在九等以上。文中“登逸品数者四人”,可能仅指张、钟、二王,不包括李斯,故有一人之误。有《说郛》宛委山堂本。
画继
知书房
画继
邓椿 著
画论著作。十卷。宋邓椿撰。初刊于南宋时期。该书一至七卷是当时画家的传记。其中,一至五卷按画家记录:卷一《圣艺》记徽宗皇帝;卷二《侯王贵戚》记郓王等十三人,都是王侯贵族画家;卷三《轩冕才贤》、《岩穴上士》记苏轼等二十三位画家;卷四《搢绅韦布》记刘明复等四十五位画家;卷五《道人衲子》、《世胄妇女》记甘风子、宋庄等四十一位画家。六、七两卷按画类记录:卷六分《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四类,共记画家七十五人;卷七分《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四类,共记画家二十二人。卷八所记乃作者所见私家收藏的作品目录,题《铭心绝品》。九、十两卷则以杂记体裁,阐述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画继》的最早版本是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舖刊本。现存通行的有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清《四库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精选书评
知书客202811
灯下翻阅《煮泉小品》,茶香氤氲中见古人风骨。世人都道田艺蘅精于茶事,我却独爱其"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的品鉴之道。这何止是论水,分明是给浊世立了一面明镜。试问今人汲汲营营,谁还肯静心辨一味清泉?更难得的是他将煎茶之趣写得如此透彻,仿佛能听见松涛间鼎沸的水声。这般风雅,在浮躁的当下竟成了奢侈。
煮泉小品
知书房
煮泉小品
田艺蘅
知书客784381
田艺蘅此著,不过撮拾前人茶说,附会己意而成。其文气卑弱,旨趣平庸,既无陆羽《茶经》之精审,复缺蔡襄《茶录》之雅致。更可笑者,每于烹茶细务大作文章,俨然以专家自居,实则浅陋已极。所谓"煮泉"之说,尤为穿凿附会,强作解人耳。文士饮茶,原为清心涤虑,今反以此书自缚,宁非画蛇添足乎?
煮泉小品
知书房
煮泉小品
田艺蘅
知书客585967
读过这本书很庆幸自己是泉城人了,想喝茶,以自来水烹之原来是暴殄天物,今日去净明泉边弄了点泉水来烹茶,用的是上好的雨前龙井。 好水配好茶,滋味才悠长。 乾隆以珍珠泉水列玉泉山泉水之后,排列第二也足以让泉城市民骄傲了。
煮泉小品
知书房
煮泉小品
田艺蘅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