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灭论》是南朝思想家范缜留下的惊世之作。这部闪耀着理性光芒的论著,犹如一把利剑,劈开了笼罩千年的迷雾。范缜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在佛教盛行的时代,用缜密的逻辑论证了精神与形体的关系,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思想丰碑。 读《神灭论》时,我常惊叹于范缜的思辨锋芒。他用"刀刃与锋利"的比喻,将深奥的哲学问题讲得如此通透:"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这种化繁为简的智慧,至今仍令人叹服。在那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年代,敢于坚持真理、挑战权威,需要何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荀子》有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范缜正是秉持这样的理性精神,不为世俗所动。他用"形神相即"的观点,打破了灵魂不灭的迷思,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虚无缥缈的来世,而在于把握当下,活出真实的自己。这种务实的人生态度,在今天看来依然弥足珍贵。 《论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范缜的求真精神与此一脉相承。他不盲从、不迷信,而是用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问题层层剖析。这种独立思考的品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当我们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时,范缜的理性之光,恰如一盏指路明灯。 范缜在辩论中展现的智慧尤其令人折服。面对权贵的诘难,他从容应对:"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道出了人生际遇的偶然性。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既然没有前世来生,我们更应珍惜此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范缜的思想启示我们:人应当依靠自己的力量,而非寄托于虚幻的神灵。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穿越千年依然激励着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脚踏实地的智慧。 范缜在《神灭论》中展现的不仅是哲学洞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现实的奋斗,而非虚幻的寄托。正如《孟子》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只有直面现实,才能活出生命的真谛。这种务实精神,对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现代人而言,不啻为一剂清醒良药。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范缜的思想能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或许正是因为他道出了人性的本质。他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生命的真相:我们既不必为来世焦虑,也不应为前世困扰,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握当下,活出真实的自己。这种洞见,在今天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神灭论》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积极人生态度。范缜告诉我们:既然没有灵魂转世,我们就更要珍惜此生;既然形谢神灭,我们更要活出生命的厚度。这种直面人生的勇气,比任何虚幻的安慰都更有力量。读其文,想见其人,不禁为这位思想巨匠的胆识所折服。 掩卷沉思,范缜的思想犹如清泉涤荡心灵。在这个物质丰富却精神迷茫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清醒的智慧。《神灭论》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迷茫与渴望。它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虚无缥缈的彼岸,而在脚踏实地的此岸。这种洞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神灭论
神灭论
神灭论
范缜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黎靖德  著
理学著作。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是朱熹讲学语录的汇集。又名《朱子语录》。一百四十卷。朱熹一生从事讲学,门人对他的讲话和答问各有所记。朱熹死后,门人对这些记录进行汇辑刊刻,有多种版本,详略不一。其中主要有建州、饶州、池州所刊三种《语录》,徽州、眉州所刊两种《语类》,称为三录二类,同时流行。然互有出入,未尽完善。南宋末年,黎靖德参校以上五种书,除去重复谬误1151条,然后以类相附,名为《语类大全》。分为《理气》、《性理》、《鬼神》、《学》等二十六门,对孔子、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均有论述。对《乐》、《礼》、《春秋》、《孝经》、《诗》、《书》、《易》、《四书》也有解说。内容涉及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史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该书集中论述了朱熹“理在气先”的世界观,认为“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卷一)。还论证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观点,指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卷四)。着重强调“天理人欲之辨”,鼓吹二程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说教,“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卷十二)。书中还有不少辩证法思想,把一分为二表述为一个无穷的过程。还揭示了矛盾对立的普遍性,认为天下之物,“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语便有嘿(默),有动便有静”(卷九十五)。此书内容十分丰富,虽不是朱熹所定,但反映了朱熹学说的“大要”及基本思想。有《四库全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刘氏传经堂丛书》本,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