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翻开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总有种说不出的怅惘。这本被书法界奉为圭臬的著作,在书架上一放就是三年,每次拿起都觉得沉甸甸的,不是书的重量,而是那种被经典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 这本书分为"论文"和"论书"两部分,前者谈文学,后者论书法。包世臣用"双楫"作比,意思是这两项技艺如同划船的双桨,缺一不可。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绝对。现代人连毛笔都很少握了,更遑论同时精通文墨?我常想,在这个键盘取代笔墨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如此执着于古人的标准? "论书"部分尤其让我困惑。那些关于执笔、运腕的论述,读起来就像在破解某种神秘代码。包世臣说"五指齐力",说要"全身力到",可我在临帖时总忍不住怀疑:这些要领真的适用于所有人吗?每个人的手型、力道都不尽相同,为什么非要遵循同一套标准?更让我不解的是书中对"中锋用笔"近乎偏执的追求,仿佛偏离一分一毫就是离经叛道。 但平心而论,书中也不乏真知灼见。比如他强调"意在笔先",这个观点至今仍被书家奉为金科玉律。只是我常常困惑:在创作时,到底是应该严格遵循古法,还是允许个人风格的突破?包世臣批评苏轼书法"多偃笔",可正是这些所谓的"缺陷",成就了苏字独特的韵味。这让我想起贡布里希说的"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或许规矩之外,更需要个性。 最令我迷茫的是书中流露出的那种绝对化的审美取向。包世臣将北碑推上神坛,贬低唐楷,这种非此即彼的评判标准在今天看来未免偏颇。艺术鉴赏本就应该包容多元,为什么非要分出高下?就像我们无法断言贝多芬比莫扎特伟大,书法又怎能简单地以碑帖论优劣? 书中那些关于"神采""气韵"的论述更让我无所适从。这些抽象的概念该怎么把握?包世臣说要看"血脉贯通",可当我盯着字帖看久了,反而越看越糊涂。这让我想起学画时老师说的"要抓住事物的灵魂",可灵魂到底是什么?或许艺术就是这样,越是追求明确的定义,反而离本质越远。 现代书法教育常常陷入两难:一方面要传承经典,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创新。包世臣的教导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又可能成为束缚创造的枷锁。我见过太多人临帖可以乱真,创作时却束手无策,这难道不是过度拘泥于法度的结果? 有时我会想,包世臣如果活在今天,会怎样看待我们的困惑?他会不会也承认,有些规则需要与时俱进?就像科学会不断修正旧理论,艺术是否也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毕竟连王羲之都说"适我无非新",创新本就是传统的应有之义。 合上书页,我依然没有找到明确答案。但或许这种迷茫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它让我明白,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本就没有非黑即白的简单答案。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崇拜,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带着思考去对话,在敬畏中保持质疑,这才是对待经典应有的态度。
艺舟双楫
艺舟双楫
艺舟双楫
包世臣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