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推荐⭐⭐ 这本《药性赋》放在书架上积灰已久,前些日子整理旧物时偶然翻到,随手一翻竟觉得满纸荒唐。说来惭愧,我虽不通医理,但家中世代行医,耳濡目染间也略知岐黄之术一二。恰逢近日重读《本草纲目》,两相对照之下,愈发觉得此书误人子弟。 记得祖父在世时常说:"医者仁心,用药如用兵。"可这《药性赋》通篇尽是些"黄连苦寒,能泻心火"之类的粗浅口诀,活像江湖郎中的顺口溜。去年在杭州胡庆余堂参观时,见过光绪年间的老药柜,每个抽屉上都用工楷写着药性归经、配伍禁忌,那才叫严谨。反观此书,把复杂的药理简化成打油诗,简直是对中医的亵渎。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这段。去年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来校讲座时展示过数据,全球现存犀牛不足三万头。现在连《中国药典》都删除了犀角等濒危动物药材条目,这书还在大肆宣扬,实在迂腐得可笑。我曾在云南见过走私贩子用牦牛角冒充犀角,那些上当的老人捧着假药当救命稻草的模样,至今想起仍觉心酸。 书中关于人参的论述更是离谱。"补五脏安精神"云云,活脱脱是电视购物广告的腔调。前年陪母亲去长白山,当地参农老李说得实在:"现在市场上的人参,十根有九根是化肥催的,吃多了反而上火。"对比书中那些玄之又玄的吹捧,倒显得田间老农更懂医理。忽然想起《伤寒论》里张仲景用参的谨慎,哪像这般胡吹大气? 特别要吐槽"石膏发汗解肌"这段。去年流感季,邻居王婶照着这类口诀给孙子用石膏退烧,结果孩子腹泻三天。后来社区医院的中医师摇头叹气:"现在多少赤脚医生就是被这些口诀害的。"看着书页上斑驳的批注,想必误入歧途者不在少数。这让我想起敦煌藏经洞里的唐代药方残卷,每味药都标注"大毒""小毒",那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最可气的是"当归补血,白芍止痛"这类绝对化表述。去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翻到明代《药品化义》,其中记载当归使用需分归头、归身、归尾,功效各有侧重。现代研究更表明,当归挥发油过量反而会抑制造血功能。这种非黑即白的药性归类,简直是把活人生生套进死公式里。 偶然翻到"半夏能化痰涎"这节,突然想起前年采访过的老药工周师傅。他演示古法炮制半夏要九蒸九晒,反复强调:"生半夏毒如砒霜啊!"而书中对此竟只字未提,难怪现在中药中毒事件频发。看着泛黄的书页上密密麻麻的读者笔记,不知又有多少人被这轻飘飘的八个字误导。 通篇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这书像极了景区兜售的"养生秘籍"。去年在少林寺见过所谓《达摩秘方》,内容同样是把复杂医理简化成口诀。忽然明白为何真正的中医大家都不屑此类读物——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二十七年,赵学敏编《本草纲目拾遗》历时三十四载,哪是这种打油诗能比的?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银杏叶正飘落在《中华药典》上。突然觉得,我们这代人何其幸运,既能读古籍,又能查论文验证。若是早生百年,说不定也会把这本《药性赋》奉为圭臬。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在于经得起反复质疑,而非如这般将活人医理变成僵死口诀。
药性赋
药性赋
药性赋
佚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