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37
发表书评
老祖宗的智慧太厉害了!
此书自九月逢于市肆,十月终乃勉强卒读。所谓《器经》者,不过掇拾《考工记》之余唾,复缀以唐宋匠作琐语耳。多以讹传讹,如"陶人制甗"条,竟与《周礼》郑注龃龉;至若"削杀矢之倨句"云云,尤蹈《轮人》《舆人》旧文而不自省。编者既昧于经术,复疏于格物,徒以器用为名,实则饾饤成篇。噫!器之不存,经将焉附?壬寅冬日呵冻作此跋。
白岩松说:"现代人追求速度,却忘了沉淀。"这话让我想起那些被匆匆掠过的器物之美。开始学着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静下心来欣赏一件器物的韵味。很认同当下断舍离的理念,但有些东西,我愿意慢慢收集,比如茶器。
"器以载道",这句话在《器经》里得到完美诠释。从陶土的选择到釉色的调配,从拉坯的力道到烧制的火候,每个环节都藏着匠人的智慧。陆羽的《茶经》讲茶,而《器经》则告诉我们,好茶更需要好器相配。青瓷的温润、白瓷的纯净、紫砂的沉稳,不同材质承载着不同的茶香记忆。
最近迷上了收集茶盏,从建盏到天目,从哥窑到汝窑。父亲总说我乱花钱,但他每次来家,总会不自觉地多喝两杯茶——用那只我新淘来的柴烧盏。他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觉得茶更香了。
周末午后,翻出珍藏的几件器物把玩。一只南宋影青的杯子,胎薄如纸,声如磬。朋友说是仿古之作,却意外地很合我心意。清水注入的瞬间,杯壁透出朦胧的青光,像把江南烟雨都装了进去。
器物之美,在于它承载的时间厚度。翻开《器经》,才知道原来连器物的名字都这么讲究:雨过天青、秘色、甜白、霁红...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故事。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总说"器不离手",原来是在抚摸时光的温度。
《器经》虽短,却道尽万物之理,当真是千古奇书!读至"器成于形,而形不拘于器"处,不禁击节赞叹。这短短八字,分明点破了形神之辨的要害。最妙的是书中对"拙器"的论述——看似粗陋,实则暗合天道,比那些巧夺天工的物件更得自然真趣。读此书时,常想起乡间老匠人朴实的笑容,他们手中诞生的器物,不正暗合了《器经》的精髓么?七十四字道尽千秋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从《器经》中读来,随着阅历的加深,越发觉得其中内容空洞。书里讲了很多器物制作的道理,但都是泛泛而谈,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古人制作器物讲究工艺,但书里并没有说清楚具体怎么做。这种模糊的论述方式让人难以理解其真正价值。
书中提到器物要讲究实用,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作者只是反复强调这个道理,没有深入分析。器物制作需要工匠的智慧,但书里没有说明工匠如何获得这种智慧。这种浅薄的论述方式让人失望。
想到《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些书对工艺的记载就具体得多。《器经》相比之下显得过于理论化。书里虽然提到器物要顺应自然,但没有解释如何顺应。这种空泛的论述让人难以信服。
器物之道确实重要,但《器经》的论述方式让人难以获得真正的启发。书中的道理看似深刻,实际却经不起推敲。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