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器经
器经

器经

孤子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器经》分大器、器具、器倾、守器四篇,通篇说器,实则以器说人,说世,说天地人和,是一篇器物专论。
更多
书评  · 6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15771
在中国哲学典籍的浩瀚星空中,《器经》犹如一颗璀璨明珠,与《易经》《道德经》等经典交相辉映。这部凝聚着先秦智慧的奇书,以其独特的器物哲学观照世界,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器经》影响之深远,不仅体现在其哲学体系的完备,更在于它将抽象的"道"具象化为可感的"器",为后世开辟了一条体悟天地至理的新途径。 读完不禁为古人洞见之深刻而击节赞叹。《器经》行文简练却意蕴无穷,寥寥数语间包罗万象,既有"大器免成"的玄妙哲思,又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辩证智慧。那些看似平常的器物描述,实则暗藏天地至理,字字珠玑,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书中对"器"与"道"关系的阐释,堪称中国哲学史上最精妙的辩证法之一,读来让人茅塞顿开,恍若置身于智者与先贤的对话之中。 书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更令人叹服。看似在说器物的形制功用,实则道出为人处世的真谛。可喜它教导人们"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处世哲学,可叹它揭示"大巧若拙"的人生智慧;可喜它指引"物尽其用"的务实态度,可叹它警示"过犹不及"的处世分寸。这些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指导现代人的生活。 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评价《器经》:"器者,道之显也。观器可以知道,用器可以体道。"这部经典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将深邃的哲学思考融入日常器物之中,让玄妙之道变得触手可及。读《器经》时,常会惊叹于古人竟能将如此深奥的道理,用如此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最后,借用《器经》中的智慧箴言与诸君共勉:"善用器者通于道,明于道者成于事。"愿我们都能在器物中见天地,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生命真谛,让这份古老的智慧继续照亮现代人的心灵。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3019
偶然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这本《器经》,灰蓝色的封面透着古意,原以为是讲青铜器的考古著作,随手一翻才发现竟是部奇书。作者孤子用近乎密码般的文字,将器物与宇宙法则勾连,那些看似冷静的形制描述里,藏着令人心惊的隐喻。 全书分为"形""质""用""灭"四卷,每卷不足万字却字字千钧。最震撼的是第三卷"用"里那段关于陶鬲的论述:"三足承火,非为稳,实为通天地之气"。我突然意识到,小时候在博物馆看到的那些青铜器,原来都是古人写给宇宙的情书。这种将日常器物提升到哲学高度的写法,让我想起海德格尔对梵高农鞋的诠释,但《器经》走得更远——它直接把器物当作了宇宙运行的说明书。 关于作者孤子,学界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考证他是战国时期隐士,也有人从行文风格推断为魏晋人物。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承认此人必定亲历过器物制作。书中对冶铜时"青烟折而向东"的描写,对陶土"含水三分则刚"的记载,没有实际经验绝写不出如此精准的细节。最耐人寻味的是第四卷结尾那句"器成则道隐",让我怀疑作者可能是某个铸剑世家的最后传人。 读这本书时正值我在景德镇学陶艺。当手指第一次触到旋转的陶泥,突然就懂了书中"形未成而神先至"的含义。现代人总把古代器物当装饰品,却忘了它们首先是生存工具。《器经》里记载的每件器物都带着体温:煮粥的鬲要"腹圆如满月",狩猎的箭镞得"脊线似流星"。这种实用主义的美学观,比当代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理念高明太多。 有趣的是,当我带着《器经》的视角重看《考工记》,发现两者竟构成奇妙的互文。《考工记》记录技术,《器经》揭示原理;前者教人"如何做",后者追问"为何做"。就像书中说的"制器如育人",每个弧度都暗合天道。最近在读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关于水轮机械的论述,与《器经》"流水为筋,转轴为骨"的说法不谋而合。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共振,或许就是读古籍最大的乐趣。 最触动我的是第二卷关于陶器修补的段落:"金缮非为遮丑,实为敬天惜物"。在这个推崇"快速迭代"的时代,这种对残缺之美的礼赞显得尤为珍贵。记得有次在京都遇见一位修漆器的匠人,他用的正是书里记载的"三染七晒"古法。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传统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指尖的活水。 《器经》成书时恐怕正值礼崩乐坏的年月。作者将毕生感悟熔铸进器物描写,就像把火种封存在陶瓮里。如今我们开着3D打印机却造不出半个像样的陶杯,这种技术进化与智慧退行的悖论,或许正是孤子预见的"器存道亡"的困境。每次翻开这本小册子,总觉得那些沉默的器物正在发出无声的诘问:当人类越来越擅长制造工具,是否正在遗忘如何使用工具?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9736
这本书特别好。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6825
人生在世,当如精工细琢之器,既要经得起千锤百炼,又要守得住本心不移。《器经》讲得通透:器之为物,贵在有用;人之为器,贵在有为。每每读到此处,便觉手中书卷沉甸甸的,字字都是淬过火的真言。 器有四等,下器有形无质,中器形质兼备,上器形神俱足,至器无形无相。这让我想起年轻时总爱追求表面功夫,如今才懂真正的修为在于内外兼修。就像老匠人打造一把好剑,既要反复锻打去除杂质,又要懂得在关键处收手——做人做事,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说"器成十年,人成一生"。我们总羡慕别人成就,却看不见人家暗处的打磨。记得去年学书法时,老师说我笔画太浮,要在宣纸上练到墨透纸背才算入门。当时不解其意,如今重读《器经》才恍然大悟:所有真功夫,都是要沉到骨子里的。 书中警示尤当铭记:"利器易折,刚者易碎"。这让我想起职场见过多少锋芒毕露的年轻人,最终都败在了不懂藏锋的道理。真正的强者,往往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收敛光芒。就像古剑收入鞘中,不是怯懦,而是为了出鞘时更见锋芒。 最妙的是《器经》末尾那句话:"器不在大,在于当用;人不在名,在于当位。"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多少人为了虚名疲于奔命?反观那些在平凡岗位上把小事做到极致的人,反倒活成了真正的"大器"。这大概就是孤子要告诉我们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为什么器,而是成为有用的器。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8953
孤子说:"现代人追逐功能,古人讲究器道。"这句话让我想起家中那些被束之高阁的精致器皿。确实,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器物本身的美学价值,但有些东西,值得慢下来细细品味。 《器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器物的形制、工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瓷器上的青花,漆器上的剔红,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匠人的匠心独运。正如书中所述:"器以载道,物以传情。"这些器物不仅是实用品,更是文化的载体。 我开始留意身边的器物。外公留下的紫砂壶,壶身刻着"一片冰心在玉壶";母亲珍藏的景德镇青花瓷,碗底印着"大明宣德年制";就连日常使用的筷子,也分为"天圆地方"的讲究。这些细节让我明白,器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用,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 周末闲来无事,我翻出收藏已久的建盏。按照《器经》所述,先用茶水养盏,再细细观察盏中的兔毫纹。当金黄色的茶汤注入盏中,釉面顿时呈现出变幻莫测的光彩。这种体验让我想起书中说的:"一器一世界,一物一乾坤。" 从青铜器到紫砂壶,从漆器到瓷器,《器经》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陪伴我们千年的器物。它们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感受器物之美,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怀。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器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