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刘子
刘子

刘子

佚名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亦称《刘子新论》、《新论》等。初见于《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著录并题为刘勰撰。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北齐刘昼、孔昭撰,唐袁孝政注。或以为刘勰,或以为刘孝标,未知孰是。”但《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提要》等多认为是刘昼所撰。十卷五十五篇。“泛论治国修身之要,杂以九流之说”。评论儒家,说他们“顺阴阳之性,明教化之本,游心于六艺,留情于五常,厚葬文服,重乐有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尊教其道。然而薄者流广文繁,难可穷究也”(《九流》)。以为九流之中,儒与道是最重要的两派。提倡诵读儒家经书,说“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源”(《崇学》)。主张遵循儒家礼教和道德规范,提出治世之人“宜以礼教为先”(《九流》),说“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思顺》),指出统治者必须“以仁爱为本,不以苛酷为先。宽宥刑罚,以全人命,省彻徭役,以休民力”(《爱民》),欲以儒家学说弥补道家思想之不足。有《文津阁》本等。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子集校》。
更多
书评  · 6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49710
《刘子》作为一部托名刘歆的古代子书,实则反映了魏晋时期思想界对西汉学术的重新诠释。这部作品虽以刘歆之名传世,却在思想脉络上呈现出与刘歆本人学术路径的微妙差异,这种名实之间的张力恰恰折射出中古思想转型期的独特景观。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刘子》在继承刘歆"正经训诂"学术取向的同时,又融入了魏晋时期特有的玄学思辨气质,形成了一种介于汉学考据与玄学清谈之间的特殊文本形态。 从经学史视角观察,《刘子》对经典的诠释方式颇具深意。其解经既保留了刘歆学派重视文字训诂的特点,又突破了汉代经师固守家法的局限,常常以"通儒"姿态调和今古文之争。在《崇学》篇中,作者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命题,这种将圣人之道与经典文本辩证统一的思想,既延续了刘歆"以文字明经义"的治学路径,又暗合魏晋时期"言意之辨"的哲学关怀。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周易》的诠释尤为精妙,往往通过卦爻辞的字句训释,引申出关于性命之理的玄远思考,这种解经方式恰是汉魏学术转型的典型表征。 就思想史脉络而言,《刘子》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形态。书中既可见到类似刘歆《七略》的学术分类思想,又能发现与王弼《老子注》相通的思辨方法。这种双重性使得《刘子》成为观察中古学术流变的重要标本。个人以为,该书最精彩之处在于其"训诂"与"义理"的有机融合——作者往往从文字考据入手,最终导向哲学层面的思考,如对"太极"概念的阐释,既考镜源流于汉代谶纬之学,又升华至本体论高度,这种治学方法实开后世"汉宋兼采"之先声。 《刘子》的独特价值还体现在它对汉代学术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书中对刘歆"古文经学"的继承并非简单沿袭,而是经过玄学思维的过滤与重构。在讨论"知"与"行"关系时,作者将汉代经师的实践理性与魏晋名士的思辨精神巧妙结合,提出"知为行之主,行为知之验"的命题,这种既重认知又重实践的思想取向,对理解中国学术从汉学到宋学的演变轨迹具有启示意义。从长远来看,《刘子》这种融合不同学术传统的尝试,实际上预示了后来中国思想史上多次出现的"综合创新"模式。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7963
还要读吗?好难懂啊...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77897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5094
书里道理太多,没用。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刘子》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