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药性赋
药性赋
佚名

药性赋

佚名  

本草类著作。清福寿堂主人辑。一卷。作者生平不详。其内容为药性寒类赋(从黄连至白头翁),药性温散赋(从羌活至酒),平散亦附于内,药性温补赋(从黄芪至何首乌),平补、凉补亦载于内。按药性寒、热、温、平归类,编成歌诀,药性简明,切于实用。有光绪三十四年排印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5215
"药有君臣佐使,病分寒热虚实,用药如用兵,贵在精而不在多。"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45487
"药有君臣佐使,病有虚实寒热,若不辨阴阳,用药何异盲人投矢?"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8992
当金元医家们用毛笔写下《药性赋》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口诀会流传七百年。这部用韵文编成的药性歌诀,把五百多种中药的特性浓缩成朗朗上口的句子。寒热温凉四气分明,升降浮沉趋势清晰。书中说麻黄发汗像开窗户,大黄通便像扫街道,这些比喻让复杂的药理变得具体可感。 现在的中医学生还在背诵这些句子。临床医生开方时,这些口诀会自动跳出来。石膏知母退高烧,黄连黄芩清内热,这些经验经过无数人验证。药店抓药的人看到处方,马上能想起对应的歌诀。 日本的汉方医使用这些药时,依然参考着古老的分类。韩国的传统医生调配方剂,还是遵循这些基本规则。药典里的现代研究数据,常常印证着这些简单口诀的准确性。 这些文字不是摆设,而是活着的工具。每个字都在提醒我们,最实用的知识往往是最朴素的。看病的思路可能变,但对药性的理解始终扎根在这些基础认知里。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5645
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竟然直到三十岁才第一次完整研读这本中医入门必读的《药性赋》。翻开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扑面而来的不仅是药香,更是一代代医家智慧的结晶。那些看似简单的药性歌诀,实则字字珠玑,暗藏玄机。 记得初学中医时,总觉得这些药性赋枯燥难记,如今细品才明白,这分明是一部浓缩的中医精华。寒热温凉四性,升降浮沉四气,每一味药材都像被赋予了生命,在字里行间跃动。麻黄"发汗解表第一功",桂枝"横行手臂为引经",这些简洁有力的描述,让药物特性瞬间鲜活起来。 最令我着迷的是其中蕴含的阴阳平衡之道。就像人生,太过则病,不及亦病。附子大热有毒,却能回阳救逆;大黄苦寒泻下,又可推陈致新。这种对立统一的智慧,不正是我们处世所需的吗?我常想,若是现代人能读懂其中三分,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乱服保健品的事了。 但也不得不承认,随着时代变迁,有些内容确实需要重新审视。比如将朱砂、水银等重金属入药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就值得商榷。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偏方治大病",现在才明白其中既有智慧,也有局限。读古籍就该如此,既要传承精华,也要与时俱进。 夜深人静时,我总爱默诵这些药性口诀。它们像一首首古老的歌谣,诉说着千年来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每每读到"人参补气,麦冬生津",就仿佛看见先人们在山野间辨识百草的身影。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或许才是《药性赋》最珍贵的馈赠。 说来有趣,现在每次给病人开方,脑海中都会自动浮现这些歌诀。它们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成了治病救人的利器。就像一位老中医说的:"背得滚瓜烂熟,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初读不觉,再读惊艳,常读常新。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3090
中医典籍中的瑰宝《药性赋》作为入门必读的医书完全当得起这个称号。在中医教材里,《药性赋》是背诵最多、流传最广的作品,至今仍是初学者的第一课。《药性赋》影响之深远。至于药性归纳之准确、分类编排之合理、语言表达之精炼、临床应用之便捷等等,有的是直接引用背诵,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用药思路。 读完真的佩服作者医术高明整理者用心良苦,作者写的文字简洁,药性明确,条理清晰,短短几句,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有恍然大悟之感,更有马上想抄下来背下来的冲动,医学价值每字每句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用语精准,层次分明,确实可以说,"言简意赅说药性,朗朗上口好记忆。" 药物特性与使用要点不必多说,每个学医的都深有体会。可赞寒性药解热镇静效果显著,可惜寒性药使用不当易伤脾胃;可赞热性药温阳散寒立竿见影,可惜热性药过量服用会上火;可赞平性药安全稳妥适合调养,可惜平性药见效较慢需要耐心。 历代医家都夸《药性赋》非同寻常,是学医捷径。自从有了中医,就必然要有这样的入门书,不是随便谁能写出来的,是千百年来医家经验的高度总结。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