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01132
2025年09月03日
张怀瓘的《论用笔十法》讲了很多用笔的方法,但总觉得有些地方看不懂。他说要这样用笔,那样执笔,但具体怎么操作没说清楚。看了几遍还是不明白。他说这些方法很重要,但没有解释为什么重要。感觉像是在念口诀,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古人写字可能真用这些方法,但放到现在不知道怎么用。也许是我水平不够,理解不了这些高深的理论。
论用笔十法
知书房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乐府杂录
知书房
乐府杂录
段安节 著
又名《琵琶录》。笔记。一卷。唐段安节撰。安节临淄邹平(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及字号不详。段成式子,温庭筠之婿。乾宁中为国子司业,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通晓音律,能自度曲(《新唐书·段成式传)》。为补崔令钦《教坊记》之不足,而作是书。约成于唐末。录有乐部九则,歌舞、俳优三则,乐器十三则,乐曲十一则,傀儡戏一则。举凡唐代乐部管理制度、宫廷与民间乐曲、舞蹈、乐器之源流及艺伎小传均有记载。末附《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今图已亡,但对唐代燕乐研究,弥足珍贵。有《有山阁丛书》钱熙祚校本,《说郛》本,《古今说海》本等。今被收入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著
又作《临池妙诀》。唐代卢携编。首叙书法传授源流,谓智永乃王羲之、王献之之后,得其家法,以之传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其子陆彦远,彦远传携本人。取《翰林隐术》、王羲之《笔势论》、徐浩《论书》、《窦暨字格》、《永字八法势论》等著作,删繁选要,以成此篇。
精选书评
知书客106857
《论用笔十法》中"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一句,道尽书法三昧。此书将千年笔法奥义化繁为简,以十法统摄万变,犹如庖丁解牛般洞见书写真谛。作者以刀锋般的洞察力剖析使转提按之秘,既承二王法脉,复开后世门庭。读此书如观良医用药,笔墨病处方寸了然;习此书似得名家亲授,点画间皆可见古人神采。诚为习书者不可错过的笔墨心法要诀。
论用笔十法
知书房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
知书客634238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言简理赅,取法自然而寓深思。后世学书者,每览其十法,莫不叹为观止。怀瓘论笔势,如观剑器,锋芒毕露而神气不散,殆欲使见者知墨,闻者知书,临者知笔,何其励人也!是篇虽为艺事,实乃进德修业之论,能使人振作精神,奋发向上。其议论精微,启迪后进,真不愧为书学圭臬也。至于用笔之精妙,法势之飞动,犹其余事耳。
论用笔十法
知书房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
知书客772811
此书论用笔之法凡十条,自八月始读,至十月末终卷,历时近三月。前六法为执笔要领,皆细读并试习;后四法讲运笔之道,因平日少习字,仅概览而已。张氏所述,简明切要,得古人用笔之精髓,诚为习书者之良导。其论笔势往来、虚实相应诸端,尤为精当。至于引证之详实,条例之分明,亦足称道。庚子深秋志于沪上。
论用笔十法
知书房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