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311689
2025年07月04日
自八月上旬至十月中旬读完此书,用了两个月时间。其中煮茶器具部分细读多遍,其余章节快速浏览。陆羽记录茶事详实,区分品类,规范制法,讲求水质,使饮茶之道系统完备,堪称茶学奠基之作。至于文辞简练,条理分明,都是次要的方面。庚子深秋明远记于杭州。
茶经
知书房
茶经
陆羽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鼎录
知书房
鼎录
虞荔 著
一卷。南北朝时期陈朝虞荔撰。虞荔,字山披,谥曰德,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生卒年不详。梁朝时曾为中书舍人。陈文帝时召为太子中庶子,领大著作。因其母死于侯景之乱,由是终身布衣蔬食,不听音乐,受到文帝器重。《鼎录》为记载陈代以前历朝帝王、大臣所铸各种鼎类之书。记载从黄帝至陈宣帝所制之鼎,凡四十九事。简略记载制鼎之帝王,制鼎之时间,鼎之形状,所用材料,鼎之名称,鼎上所铸文字及字体,有的还记载了鼎所藏之处。记载臣下所制之鼎,从姜太公至东晋王羲之,凡二十九事。只记载大臣的姓名、官职,鼎名,少数记载了制鼎原因,也不过只言片语。该书旧题虞荔为梁人,考《陈书》列传知其为陈人。其书序文所记夏鼎,应在黄帝条之后,疑为不识者移之书前而作序,可见此书流传既久,屡经窜乱,真伪已不可辨。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出吴协《鼎录》一条,经考证,疑吴协可能因与虞荔字形相近而误。现存 《汉魏丛书》本、《秘笈》本、《群芳清玩》本、《龙威秘书》本、顾氏《四十家小说》本、《四库全书》本。
茶疏
知书房
茶疏
许次纾 著
茶叶专著。明代 许次纾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曾由许世奇刊 行,现存明代陈继儒 《宝颜堂秘笈》本、喻政 《茶书全集》 本、沈津《欣赏篇》等刊本。许氏有嗜茶癖好,与深得茶理 玄旨,并与辟茶园在顾渚的姚绍宪相善。每逢茶期,次纾必 趋姚家品泉细啜,探讨品评,绍宪遂罄生平经验秘诀,悉以 相授。故次纾茶理最精,归著此书。凡一卷,约四千七百字, 分36则,论述产茶、品第、采制、收藏、烹点等茶事诸多 方面。其中,论述产茶与采制时有所得,推翻前人秋茶品质 差不宜采摘的说法,记述茶叶杀青粗茶用蒸、细茶用炒,为 我国最早记载的炒制绿茶方法,描述烹茶、品评茶汤的情况 尤为精细详尽,记录古人结婚以茶为礼,亦为前人所未言。 故 《东城杂记》评价《茶疏》:“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书前有万历丁未年 (1607)姚绍宪、许世奇 序,后有许次纾自跋。
茶录
知书房
茶录
冯时可 著
明代茶书,冯时可撰,1卷。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松江华亭(治今上海)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累官湖广参政,所至有政声,尤以著述为天下所重。撰有《易说》、《诗意》、《左氏释》、《左氏讨》、《上池杂识》、《雨航杂录》及《严栖》、《石湖》、《西征》、《北征》、《金阊》、《天池》、《竒茹》诸稿。事具《明史》卷二○九等。此书仅见《续说郛》(卷三七)本、《古今图书全集》本。全文仅5条,凡500字左右。不像出于有文名的冯氏之手,更不像有条理的专著,疑当为《续说郛》编者拼凑冯氏之说敷衍成篇,这在《续说郛》编者是司空见惯的拿手好戏。
精选书评
知书客622335
开春至今,终得闲隙细读陆羽《茶经》,前后两月有余。其中备具、煮饮二章最为精要,反覆诵读数遍。陆子穷尽茶事,详录采造之法,细陈烹点之规,使后世知茶道本源。其用心之专,考据之精,令人叹服。书中所述茶器功用,今人已多不解,可见古法渐失。茶之为饮,始于解渴,终成雅事,读此经方知其流转之妙。壬寅暮春记于沪上小楼。
茶经
知书房
茶经
陆羽
知书客897796
这本《茶经》被捧得过高了,陆羽几乎被神化。人们盛赞他将饮茶提升为一种文化,可读来只觉繁琐做作。繁琐的器具、刻板的流程,把一件寻常事弄得无比复杂,仿佛不按他的规矩来就不配喝茶。茶本该是简单的快乐,何必套上这么多条条框框?这般矫揉造作,倒失了茶的本真。说这是茶道,不如说是束缚。
茶经
知书房
茶经
陆羽
知书客117583
在茶道的世界里翻找,典籍太多,数不过来。这本书在书店看过两遍,别人都夸陆羽懂茶,我却一直没搞明白他为什么把煮水说得那么玄乎。烧开水泡茶,真的需要那么多讲究吗?古人做事有时候太复杂,让人看不懂。也许他们那时候的水质不一样吧,但现在的自来水烧开不也一样能喝?
茶经
知书房
茶经
陆羽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