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潘岳的《悼亡诗》虽写于千年前,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却仍能穿越时空直击现代读者的心灵。这组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既展现了失去挚爱的巨大悲痛,又通过回忆中的温暖细节让哀伤中透出光亮——这种哀而不伤的特质,恰恰是古典悼亡文学最珍贵的品质。诗人记得妻子"遗挂犹在壁"的日常场景,描绘"晨转不能寐"的失眠夜晚,这些细腻入微的生活切片,让今人读来仍能会心一笑:原来古人的爱情也如此鲜活生动。 在礼法森严的魏晋时期,潘岳敢于将私人情感如此直白地倾注于诗文,本身就具有突破意义。他笔下的思念不是程式化的悼念,而是带着体温的私人记忆:妻子生前"施朱则太赤"的妆容习惯,"纤纤出素手"的日常姿态,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描写,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最妙的是诗中那些突如其来的转折,比如正沉浸在悲伤中时突然插入"回遑忡惊惕"的恍惚神态,这种情感的自然流动反而让悼念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当代读者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古老的文字里藏着如此现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当潘岳写下"寝兴目存形"时,那种睁眼闭眼都是亡妻身影的体验,与今人手机里珍藏的合影何其相似。诗中反复出现的季节意象——"春风缘隙来"的触动,"清商应秋至"的感伤,恰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这些文字像一扇精巧的轩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如何处理生离死别这个人生命题,而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智慧,至今仍在给予我们慰藉与启示。
悼亡诗
悼亡诗
悼亡诗
潘岳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反离骚
反离骚
反离骚
扬雄  著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