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784037
2025年09月04日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潘岳的《悼亡诗》。这组诗作看似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实则道出了人类共通的生死感悟。在简洁质朴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从个人哀思到家国情怀,再到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无不展现出一位文人雅士的胸襟与智慧。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开篇就以自然时序的更替,道出了生命无常的永恒命题。冬去春来本是寻常景象,但在丧妻之痛的映衬下,这种自然规律显得格外残酷。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感悟:生命就像四季轮转,我们只能接受却无法改变。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认知,至今仍能引发现代人的强烈共鸣。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八个字就勾勒出一个鳏夫的日常。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诗人通过日常居所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失去至亲后的空虚与寂寞。这种白描手法反而比任何夸张的抒情都更有力量,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失去亲人时的感受,那种睹物思人的痛楚是如此相似。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这两句尤为动人。诗人寻找亡妻的身影,却只能在遗留的笔墨中感受她的存在。这种细节描写展现出中国文人特有的含蓄表达方式。不直接说思念,而是通过具体的物品来寄托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比直白的抒情更耐人寻味,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共情。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诗人用"目存形"、"犹在耳"这样具体的感官体验,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这种表达方式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感,读来令人心碎。我特别欣赏这种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感官记忆的写作手法,它让诗歌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悼亡诗》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个人哀思,上升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谁谓此可处,恩纪不可违"这样的诗句,展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责任担当。即使在最悲痛的时刻,诗人仍然记得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责任。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精神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读《悼亡诗》,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深切怀念,更能体会到一位文人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诗歌中那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表达,那种将个人悲欢与天地大道相联系的胸襟,都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境界。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样的诗作尤其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因为它能让我们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真谛。 潘岳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永恒的人生感悟。这正是《悼亡诗》历经千年仍能打动读者的秘密所在。它不是简单的悼念之作,而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责任的永恒诗篇。每次重读,都能获得新的感悟,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嵇中散集
知书房
嵇中散集
嵇康 著
诗文别集。嵇康作。原本散佚,现存刊本以明嘉靖四年(1525)黄省曾仿宋刻本为最早,凡10卷,包括诗1卷,文9卷。另有明薛应旂刻1卷本,张燮刻6卷本,张溥刻1卷本等。近人鲁迅根据明代吴宽丛书堂钞本辑校,题《嵇康集》,凡10卷,另有序跋及《逸文考》、《著录考》等,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卷,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单行本。近人戴明扬据明黄省曾仿宋本参诸别本校注,题《嵇康集校注》,并收有大量有关嵇康生平事迹及评论材料,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早孤,有奇才,博洽多闻,做过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为曹操孙曹林女婿,政治上被认属曹魏集团,遭司马氏集团杀害。本集存诗50多首,其中四言诗20多首,著名者为其《幽愤诗》,作于入狱遭杀之前,叙述了他托好老庄、淡泊寡俗的志向与高远的性格,感情充沛,风格峻切,甚为感人。《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19首也多为人称举。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嵘《诗品》等对其诗都有很高的评价。而其散文成就又高于诗歌。集中论说文存9篇,以《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声无哀乐论》、《管蔡论》,《明胆论》最为重要。“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书信今存2篇,以《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人推重。另有《圣贤高士传》,记自混沌之世至作者当时的隐士高人原119人,存52人之传、5人之赞。再有《琴赋》。全集所收诗文在魏晋文学中占重要地位,后世历被高评和师法。
浮生六记
知书房
浮生六记
沈复 著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最早以稿本流传,杨引传于苏州冷摊上购得仅存前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的残本,托付在上海申报馆工作的妹夫王韬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版,收入《独悟庵丛钞》中,乃此书初刻本。卷首有管贻萼、潘麐生所题的诗,以及杨引传的序、王韬跋。其后各版本皆以之为底本。民国24年(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的《浮生六记足本》,将王均卿在冷摊购得的第五、六卷〈中山记历〉、〈养生记道〉载入。1970、80年代,台湾学者吴幅员、杨仲揆及中国学者陈毓罴等人先后考证王均卿购得的两卷为伪作,今已成学术界共识。伪作者为黄楚香。
娇女诗
知书房
娇女诗
左思 著
诗。西晋左思作。明谭元春评此诗说:“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情尽理尽态。”(《古诗归》)钟惺也说:“通篇描写娇痴游戏处不必言,如握笔、执书、纺绩、机杼、文史、丹青、盘槅等事,都是成人正经事务,错综穿插,却妙在不安详,不老成,不的确,不闲整,字字是娇女,不是成人。而女儿一段聪明,父母一段矜惜,笔端言外,可见可思。”(同上)此诗是左思一首著名诗篇,描写自己两个小女儿天真活泼、顽皮娇憨的神态,生动逼真,声态并作,使两个幼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极象一幅风俗画。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象陶渊明的《责子》诗,杜甫《北征》中关于女儿的吟咏,李商隐的《骄儿诗》等,都是学习这首诗创作而成的。
精选书评
知书客466722
自冬至初春始读潘安仁《悼亡诗》,两阅月而三复其文。其诗情真意挚,字字血泪,于悲戚处见精神,可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尤以"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数语最为凄恻动人,非深于情者不能道。晋人重情之风,于此可见一斑。虽辞藻稍嫌雕琢,然情之所至,自成高格。后世元稹、苏轼辈所作悼亡诗词,皆未能出其右也。壬寅仲春闲云跋于沪上。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知书客218913
在历代悼亡诗里翻检,字字泣血,句句锥心。潘岳这一首读了许多遍,别人都说他情深意重,我却总被诗中那种茫然无措击中。生死之间横着怎样的鸿沟啊,昔日同眠的枕席突然空了,衣物犹在却再无人穿戴。亡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走下去,可这条路突然就没了方向。最痛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早晨醒来时,下意识去摸身边那个再也不在的人。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知书客174552
好诗,刻骨之深情。痛哉、悲哉、愁哉!可清晨读,可黑夜读。独处时读,喧闹时也读。智者能共鸣,愚人亦能共鸣。失去亲人时要读,珍惜家人时也要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情到深处不是梦,梦里仍不识旧人颜。爱情不过如此,生死不过如此。读之麻木,不读也麻木。麻木之人方懂心碎。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