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63990
2025年09月04日
翻开《天工开物》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不是墨香,而是某种令人不适的违和感。这部被捧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真的配得上如此盛誉吗?宋应星笔下那些看似详尽的技术记载,在当代读者眼中不过是些早已被淘汰的陈旧知识,就像博物馆里那些蒙尘的展品,除了供人凭吊外,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现实价值。 "乃粒第一"中那些农耕技术的描述,在现代化农业机械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宋应星不厌其烦地记录着各种农具的尺寸、耕作的方法,却不知这些经验之谈在化肥、转基因作物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经沦为纸上谈兵。更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天工"与"人工"的刻意区分,透露出一种近乎迷信的自然崇拜,这种思想在强调科技创新的当下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粹精第二"关于谷物加工的记载,读来更像是一部古代版的"生活小妙招"。石磨、舂臼这些早已进入历史博物馆的工具,被作者以近乎神圣的姿态记录下来。我不禁要问:记录这些注定要被淘汰的技术,意义何在?难道就因为它们"古色古香"就值得大书特书?这种对传统的盲目崇拜,恰恰暴露了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通病——重经验而轻创新。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作咸第三"中关于制盐的记载。宋应星不厌其烦地描述着煮海为盐的土法,却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先进制盐技术只字不提。这种选择性失明,让人不得不怀疑作者的真实意图——他究竟是在记录技术,还是在为某种特定的世界观背书?书中随处可见的"天人感应"说教,更像是在为封建伦理寻找科学依据,这种将科技与迷信混为一谈的做法,实在难以让人苟同。 "甘嗜第四"中关于制糖工艺的描写,更是暴露了这部著作的致命缺陷。作者对工艺流程的记录看似详尽,却缺乏最基本的量化数据。温度、浓度、时间这些关键参数全部付之阙如,取而代之的是诸如"火候适中"这样模糊不清的描述。这种经验主义的记录方式,与现代科学精神背道而驰,也难怪中国的技术发展会长期停滞不前。 通读全书,最令人不安的是其中流露出的实用主义倾向。宋应星记录各种技术,似乎只是为了证明"圣人之道"的普适性,而非促进技术本身的进步。这种将科技工具化的思维方式,或许正是中国未能产生真正科学革命的思想根源。当西方学者在探索自然规律时,我们的先人却沉迷于将技术纳入道德教化的框架,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实在令人扼腕。 不可否认,《天工开物》确实保存了不少古代工艺的珍贵资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部著作的价值更多在于历史文献意义,而非科技指导意义。将其奉为圭臬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当代科技发展,反而可能成为思想上的桎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创新,而不是如何复古。毕竟,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没有人能靠研究马车造出高铁。
天工开物
知书房
天工开物
宋应星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神农书
知书房
神农书
炎帝 著
旧题上古神农氏撰。《汉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二十篇,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刘向《别录》疑为李悝或商鞅所说,也不可信。该书已不见《隋书·经籍志》著录。清代马国翰以唐代《开元占经》为主,以 《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刘子新论》为补充,摘录出有关农业的内容,编辑成《神农书》一卷。《汉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神农》二十篇。班固注:“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可见此书是托神农之名,专讲农耕技术内容的书。唐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说。”
齐民要术
知书房
齐民要术
贾思勰 著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氾胜之书
知书房
氾胜之书
氾胜之 著
西汉农学家氾胜之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均有提及。全书18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农学专著。唐人贾公彦认为:“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该书在宋元时期失传,今仅有辑自《太平御览》、《齐民要术》等书的片断,约有3700多字。该书总结了西汉后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作技术。书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有不少宝贵经验,并且大都符合科学原理。现存文字的内容涉及早禾、晚禾、麦、稻、稗、黍、大豆、小豆、麻、瓠、桑等农作物,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农作物栽培技术、区种法、整地技术、选种和留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项目。其中最突出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还有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技术水平。另外象穗选法、稻田中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桑苗截干法等,也很突出地标志着西汉关中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精选书评
知书客214038
《天工开物》以"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开篇,道尽这部百科全书式科技著作的真谛:不论是稻粱菽麦的耕种之术,还是舟车斧斤的制造之方,皆是先民智慧代代相传的结晶,其记载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件工具,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利用。
天工开物
知书房
天工开物
宋应星
知书客818918
《天工开物》以"巧夺天工"之笔,将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尽数呈现,宋应星以其"穷究天人之际"的治学态度,在三百年前便为世人展开了一幅"匠作万物,工开天地"的壮阔画卷,实乃"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科技史诗。
天工开物
知书房
天工开物
宋应星
知书客453943
大多数人读《天工开物》,都在赞叹古代科技的成就。但我更在意的是,宋应星写这本书时,明朝已经快完了。他把那么多技术写得那么详细,真的有用吗?那时候的农民和工匠,有几个能看懂这些文字?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读书人的自我安慰,对现实没什么帮助。技术再好,也救不了腐败的朝廷。
天工开物
知书房
天工开物
宋应星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