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36365
2025年08月01日
《碣石调幽兰》作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本,其价值不仅在于音乐史上的断代意义,更在于它完整呈现了古琴记谱法的演变轨迹。这部南朝梁代传抄的琴谱采用文字谱记写方式,这种独特的记录体系恰如古代法家的三派学说,在琴学发展史上形成了鲜明的技术分野。 文字谱记谱法可类比为琴学中的"法派"。它如同商鞅建立的法制体系,用详尽文字描述每个指法的弦位、徽位和演奏技法,形成严谨的操作规范。现存《碣石调幽兰》全谱共4954字,对右手指法记载尤为周密,这种精确到繁琐的记谱方式,确保了古琴技艺的标准传承。笔者在研习时发现,这种记谱法虽显笨拙,却像秦国的耕战制度般,为后世减字谱的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但正如法家过度依赖制度会僵化创新,纯文字谱在即兴发挥方面确实存在明显局限。 减字谱的诞生则体现了"术派"的智慧。这种唐代曹柔创制的记谱法,将文字谱浓缩为组合字符,犹如申不害的权术之道,通过符号的巧妙组合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实际演奏中,减字谱确实提高了视奏效率,但其抽象性也带来了新的困扰。笔者曾对照多个版本的《幽兰》减字谱,发现不同流派对同一符号常有相异解读,这种不确定性恰似韩国权术治国的混乱局面。当记谱技术过度追求简便而丧失精确时,其传承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最能体现"势派"思想的是明清时期的工尺谱与减字谱结合体系。这种记谱方式如同慎到的用人之道,既保留减字谱的框架,又加入工尺谱的节奏标记,依靠演奏者的艺术修养来把握整体气韵。在打谱《幽兰》时,这种记谱法确实能激发琴家的创造性,但问题在于过度依赖个人造诣。笔者亲见同一位琴家在不同时期演奏同一谱本都有显著差异,这种不稳定性正如齐国国运随君主更迭而起伏。当记谱体系过分强调"人治"而忽视标准化建设时,经典作品的准确传承就变得难以保障。 纵观古琴记谱法的演进,与法家三派的治国理念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文字谱的严谨犹如建制,减字谱的灵巧近似权术,而综合记谱的意境追求则类同势治。在当代琴学实践中,笔者认为理想的记谱方式应当取三者之长:保持文字谱的精确性,吸收减字谱的简洁性,同时兼顾工尺谱的韵律感。就像战国变法最终走向制度与人治的平衡,古琴记谱法的完善同样需要在规范与自由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碣石调幽兰》作为活态传承的经典,其记谱法的演变历程提醒我们:任何艺术传承体系,既需要商鞅式的制度保障,也离不开慎到式的人文关怀,但必须警惕申不害式的过度技巧化倾向。
碣石调幽兰
知书房
碣石调幽兰
佚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著
又作《临池妙诀》。唐代卢携编。首叙书法传授源流,谓智永乃王羲之、王献之之后,得其家法,以之传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其子陆彦远,彦远传携本人。取《翰林隐术》、王羲之《笔势论》、徐浩《论书》、《窦暨字格》、《永字八法势论》等著作,删繁选要,以成此篇。
续画品
知书房
续画品
姚最 著
一卷。又称 《后画品录》、《续画品录》。南朝陈姚最撰,其生平不详。姚最值社会动荡之际,由梁入陈。姚最对谢赫之《古画品录》所分品第不满,尤其对顾恺之被列为第三品、居陆探微之下,颇感不平,而认为顾氏绘画古今无双,故继《古画品录》而作 《续画品》。《续画品》只叙年代,不分品第,以梁元帝始,于解倩终,共录二十人。其中论断既有一人一论,亦有二人、甚至三人一论,如嵇宝均与聂松二人一论,释僧珍和释僧觉二人一论,释迦佛陀、吉底惧及摩罗菩提为三人一论,共存十六则论断。有人名下附有标注,如第一条“湘东殿下”下注曰:“梁元帝初封湘东王,尝画芙蓉图、醮鼎图。”似这类注释尚属姚氏之本文。而如 “张僧繇”条下之“五代梁时吴兴人”则绝非姚氏所注,为后人传抄时增益。姚最对二十位画家之论评多则五六行,少则三四句,气体雅隽,骈词俪句,辞采秀丽,但其内容单薄,不成系统,故被张彦远之 《历代名画记》讥为浅薄漏略,亦是实词。《续画品》 有明刊本、《画苑》本、《津逮秘书》本、《说郛》本、《砚北偶钞》本、《百川学海》 本、《美术丛书》 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四库全书》 本。
与梁武帝论书启
知书房
与梁武帝论书启
陶弘景 著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
精选书评
知书客833035
此曲传为梁代琴家丘明所传,今观《碣石调幽兰》谱本,虽历千年风霜而神韵犹存,指法节奏纤毫毕现,令人叹服古人记谱之精妙。其音调清越孤高,如幽兰生于空谷,自有一种不随流俗的傲骨。当今琴人抚弦操缦,仍能感受其中蕴含的魏晋风骨,殊为难得。昔人云"兰之猗猗,扬扬其香",此曲正得此中三昧,诚为华夏音乐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碣石调幽兰
知书房
碣石调幽兰
佚名
知书客427326
《碣石调幽兰》一卷,传为南朝梁代丘明所作,实乃古琴曲谱之珍本。其指法详备,谱式古雅,足见六朝琴学之精微。后人得此孤本,如获至宝,虽辗转传抄,犹存汉魏遗音。琴家抚弦按谱,但觉清商寥亮,幽兰吐芳,诚所谓"响遏行云"者也。至其宫商之协和,指法之严谨,犹见古人制谱之苦心,非后世率尔操觚者可比。
碣石调幽兰
知书房
碣石调幽兰
佚名
知书客896527
在古琴谱里翻找,《碣石调幽兰》值得反复看。别人在听曲调,我在看谱子。这谱子记了指法,还写了情绪。古人按下琴弦的时候,想着什么?谱子写得很细,连呼吸都记下了。现在人弹琴,追求声音大,古人却在意小音。这套谱子保存到现在不容易,能看到是我们的运气。
碣石调幽兰
知书房
碣石调幽兰
佚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