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97631
2025年07月01日
读《太玄经》的时候,脑子很乱。书里讲的阴阳五行,感觉像在绕圈子。杨雄想用数字解释一切,但看起来更像是在摆弄符号。他说“玄”是一切的本源,可到底什么是“玄”,始终没说明白。有人说这本书深奥,但我觉得更像是在故弄玄虚。那些卦象和排列,跟现实有什么关系?看半天也不懂它想说什么。可能是我太笨,也可能是它真的没说清楚。
太玄经
知书房
太玄经
扬雄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庄子注
知书房
庄子注
郭象 著
中国魏晋时期的哲学伦理学著作。作者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本书共10卷。本书首先建立了万物殊形、各自“独化”而成的理论前提,认为万物各有其性,要达到“性命全”而得“福”,就应各守其性而不能越轨。人也是这样,人的性也各不相同,有高贵与卑贱之分。这种差别是本于“自然”的,人们的尊卑贵贱之分是合情合理的。本书认为,包括刑、礼、法、德在内的整个名教都是与“我”无关、本于自然的。仁义规范和礼法制度都是变化不定的,它们只是“迹”,而不表现“真性”,因此不必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制度。另外,还提出了安分守己的人生观,认为人们性的贵贱是固定不变的,其遭遇都是命定的,无法支配和把握自己的前途。人们应安分守己、顺从“命”的安排。人们应追求的理想只能是“逍遥”和“坐忘”。“逍遥”之境界即为人们各尽其性,而要达到此境界就应断绝“羡欲”的念头。人要摆脱是非、生死的烦恼,就应“坐忘”、“忘年”、“忘义”等,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进入无不通的最高境界。本书包含着许多糟粕性内容,是麻醉人民的精神毒品,但在一些地方也有合理的思想,如肯定了礼义、法制的变化性等,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老子指略
知书房
老子指略
王弼 著
三国魏王弼著。关于本书的版本流传及考证情况,王维诚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载《老子》王弼注二卷。叙录谓弼又作《老子指略》一卷。今王弼《老子注》现存,其《老子指略》则亡。查《旧唐书·经籍志》载《老子指例略》二卷,不著撰人。然《唐书·艺文志》则载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可知旧志《老子指例略》二卷当即王弼所撰。此后则《宋史·艺文志》载《道德略归》一卷。宋濂《子略》载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郑樵《通志艺文略》载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又晁氏《郡斋读书志》载《老子略论》一卷,注云,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详察上列《旧唐书·经籍志》以下六家著录王弼之书,书名不全同,卷数亦或异,然无一家同时著录二书名者。窃疑各家所载,皆即《释文》叙录所称《老子指略》一书”(《魏王弼撰〈老子指略〉佚文之发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7卷第3期)。王弼对《老子》的看法是:“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老子指略》)。从这一见解出发,他把老子的“有生于无”的思想发展成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他说:“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亢仓子
知书房
亢仓子
亢仓子 著
《洞灵真经》一作《亢桑子》。旧题周庚桑楚撰,即《庄子》书中之庚桑楚。其书为《汉书·艺文志》所不载,仅《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士元《亢仓子》二卷”,实唐开元、天宝间襄阳处士取诸子文义相类者补其亡。全书分《全道篇》、《道用篇》、《政道篇》、《君道篇》、《臣道篇》、《贤道篇》、《训道篇》、《农道篇》、《兵道篇》计九篇。全书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阐述治国方略及处世之道。认为各行各业各有其道。如其《道用篇》强调“鸡辰而作、负日任劳、流汗沥地、夜分仅息,农夫之道也。”又述如何求利而为“贾竖”之道,“咽气谷神”、“日精炼仙”等为高士之道及何为人臣与君主之道等;其《农道篇》强调务农是治国理民之本,《兵道篇》强调三军一心而无敌。总其要旨,言道之用;偏重于治国、求贤、教化、安民、务农、用兵之术,又涉及臣民处世之道。此书在流传中曾有九篇、二卷、五卷的不同,后人又合而为今所见一卷本。后世许多学者都对此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说明此书影响较深。
精选书评
知书客849597
奇书,道之巅峰。细读、粗读、反复读。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头脑清醒可读,昏沉时也可读。智者能解其意,愚人也能有得。困顿时该读,得意时也该读。求神不如求己,访道不如见道。见道之本!《太玄经》让你看清自己。看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越想越明白。读懂一句,就够了。不必全部看懂。慢慢来,不着急。
太玄经
知书房
太玄经
扬雄
知书客813593
扬雄著《太玄经》,写得艰深晦涩,让人读来吃力。他学问渊博,用心良苦,却终究未能传世。后人常说他太执着于摹仿《周易》,反而失去自我。细想来,或许不是他的错。那是个思想束缚的年代,他不敢突破,只能困在框架中。可惜了这份才华。经典的宿命如此,太多人埋首故纸堆,耗尽一生,留下寥寥数语。
太玄经
知书房
太玄经
扬雄
知书客818449
大多数人都知道扬雄是汉赋大家,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他的《太玄经》。这本书我读了三次,每次都在国图古籍部借阅。大家通常关注《太玄经》的玄妙哲理,我却更看重扬雄敢于挑战当时主流思想的勇气。在建功立业的汉代,提出"玄"这个概念实在难得。知识分子往往随波逐流,更何况面对强大的皇权!从这里就能看出汉代思想界的真实面貌。
太玄经
知书房
太玄经
扬雄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