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65958
2025年09月03日
邓牧的《伯牙琴》堪称一部充满矛盾与割裂的奇书,表面披着道家外衣,内里却涌动着法家的冷血逻辑。这种古怪的思想缝合,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令人不适的撕裂感。全书共分为三部分,表面上都在谈"无为而治",实则暗藏机锋,处处流露出对严刑峻法的迷恋。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论述方式,使《伯牙琴》成为一部极具欺骗性的政治宣言。 第一部分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看似激烈,实则暗含玄机。邓牧痛斥暴君"夺人之国如探囊取物",字字泣血,句句诛心。但细读之下就会发现,他反对的从来不是君主专制本身,而是"不够聪明的专制"。这种批判就像在指责刽子手刀法不够利落,而非谴责杀人行为本身。更可笑的是,当他描绘理想社会时,勾勒出的依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体系,只不过顶层的统治者换成了所谓的"圣人"。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把戏,暴露出他思想深处的奴性。 第二部分对官僚制度的抨击更是充满黑色幽默。邓牧将官吏比作"虎狼",痛陈其害,似乎要与整个官僚体系决裂。但转折来得如此突兀——他给出的解决方案竟是"择贤而任之"。这不啻于在说"老虎吃人不好,所以我们该挑选更温顺的老虎"。这种天真到近乎愚蠢的改良主义,与其说是解决方案,不如说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更讽刺的是,当他具体论述如何选贤任能时,提出的标准竟与世俗的科举取士无甚差别。这种自相矛盾充分暴露了小知识分子面对强权时的软弱性。 第三部分关于法治的论述尤其值得玩味。邓牧表面上推崇"道法自然",实则处处强调"刑不可弛"。他将法律比作"伯牙之琴",看似风雅,实则暗藏杀机。在其设想中,理想的法律体系应该像琴弦一样"张弛有度",但细究其所谓"度"的标准,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意志。这种将法治曲解为统治工具的做法,与法家的"以刑去刑"何其相似。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持"无为而治",这种逻辑上的荒谬,活脱脱展现了一个被专制思维完全驯化的灵魂。 《伯牙琴》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它始终在真实批判与虚伪妥协之间摇摆不定。邓牧看到了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却没有勇气直面问题的根源。他的全部改革方案都建立在一个荒谬的前提之上:期待统治者自觉成为圣人。这种政治幼稚病,使得全书充斥着令人窒息的无力感。当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时,我们几乎要为之喝彩;但紧接着他又补充道"必有圣主出而治之",瞬间将前言的进步性消解殆尽。 尤为可悲的是,邓牧在批判现实时的尖锐,与提出解决方案时的平庸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吏贪民困"的社会病灶,开出的药方却是老掉牙的"任贤使能"。这种诊断与治疗的严重脱节,暴露了传统士人的思维局限——他们永远在既定框架内打转,从未想过要打破这个框架本身。读完全书,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邓牧的批判看似激烈,实则从未触及专制制度的本质。他的全部理想,不过是在暴政的牢笼里寻找一个更舒适的角落罢了。 《伯牙琴》的价值或许正在于这种矛盾性。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既有觉醒的痛楚,又有妥协的懦弱;既有批判的锋芒,又有依附的惯性。邓牧的悲剧不在于他看得不够透彻,而在于他看透之后依然选择自欺欺人。这种精神上的自我阉割,比任何外在的压迫都更令人绝望。当我们合上这本书时,最大的收获或许是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不触及制度根本的前提下,任何改良都不过是给僵尸化妆。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曹子建集
知书房
曹子建集
曹植 著
诗文集。三国时魏曹植(192—232)撰。十卷。植字子建,曹操三子,封为陈王,谥日思,世称陈思王,谯(今安徽亳县)人。为汉建安时著名诗人。曹植诗文集,隋唐时传本有三十卷、二十卷本,其说不一,《文献通考》著录十卷,非隋唐旧本。是书后有“嘉定六年癸酉”(1213)字,断为南宋时刻本。凡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杂文九十二篇,共二百一十篇。残篇断句,错出其间,植以诗歌成就显著,多为五言。有影宋大字本和明活字本。别有明舒贞刻十卷本,薛应旂刻四卷本,张溥刻二卷本,均名《陈思王集》。清丁晏撰《曹集诠评》10卷,附逸文一卷,搜集较为完备,有同治间金陵书局刻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叶菊生校订本。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嵇中散集
知书房
嵇中散集
嵇康 著
诗文别集。嵇康作。原本散佚,现存刊本以明嘉靖四年(1525)黄省曾仿宋刻本为最早,凡10卷,包括诗1卷,文9卷。另有明薛应旂刻1卷本,张燮刻6卷本,张溥刻1卷本等。近人鲁迅根据明代吴宽丛书堂钞本辑校,题《嵇康集》,凡10卷,另有序跋及《逸文考》、《著录考》等,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卷,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单行本。近人戴明扬据明黄省曾仿宋本参诸别本校注,题《嵇康集校注》,并收有大量有关嵇康生平事迹及评论材料,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早孤,有奇才,博洽多闻,做过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为曹操孙曹林女婿,政治上被认属曹魏集团,遭司马氏集团杀害。本集存诗50多首,其中四言诗20多首,著名者为其《幽愤诗》,作于入狱遭杀之前,叙述了他托好老庄、淡泊寡俗的志向与高远的性格,感情充沛,风格峻切,甚为感人。《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19首也多为人称举。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嵘《诗品》等对其诗都有很高的评价。而其散文成就又高于诗歌。集中论说文存9篇,以《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声无哀乐论》、《管蔡论》,《明胆论》最为重要。“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书信今存2篇,以《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人推重。另有《圣贤高士传》,记自混沌之世至作者当时的隐士高人原119人,存52人之传、5人之赞。再有《琴赋》。全集所收诗文在魏晋文学中占重要地位,后世历被高评和师法。
魏文帝集
知书房
魏文帝集
曹丕 著
三国魏曹丕撰。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桓,沛郡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曹丕在政治上继承曹操,利用吴蜀的矛盾和互相攻伐,使魏获得暂时安定。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也比较重视,所以郭沫若说他是“一位旧式明君的典型”。曹丕在文学上也是曹操的继承人。他的诗歌,形式多取材于乐府,与曹操相同;内容偏重抒情,写得缠绵悱恻,深婉动人,则与曹操有别。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七言诗,《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是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典论·论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奠基的作用。因此,曹丕是建安时期有影响的文学家。《隋书·经籍志》载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现今流传的《魏文帝集》是后人辑录的,收辞赋散文约30篇,诗歌约40首。有明张燮所编《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所辑刻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近人丁福保所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本等。世传《魏文帝集》,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二卷本,《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六卷本。
精选书评
知书客935283
在书店翻到《伯牙琴》,其他人都说钟子期懂音乐,我却觉得伯牙更难得。找到一个能听懂自己的人不容易,更难得的是愿意为知音砸琴绝弦。现在的人连耐心听别人说完话都做不到,更别说舍琴谢知音了。这本书把知音之情写得简单直接,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反观现在的友情,往往经不起一点考验,伯牙子期的故事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知书客913192
在书店角落发现这本薄薄的《伯牙琴》,犹如遇见知音。人们常赞叹伯牙绝弦的决绝,我却更欣赏钟子期辨音的通透。世上弹琴者多,能听懂琴心者几何?这份高山流水的情谊,千百年来依旧令人神往。如今的我们听惯了喧嚣,反倒遗失了静心聆听的智慧。翻开这本小册子,仿佛能听见千年前那曲未绝的清音,在浮躁的尘世中显得如此珍贵。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知书客639986
自春分前后始读此书,至立夏方终卷,徐展旬月而未能卒章,终弃置案头。邓氏标榜清高,实则陈义过高,不近人情;自命隐者,又每多怨怼之语。所谓琴心三叠,不过是矫揉造作;空谈云山,终究逃不出世俗牢笼。文辞虽时有清丽处,然刻意求奇,反成拗涩。若论琴道真趣,何如静观《谿山琴况》为得。庚子暮春三树居士漫笔于杭城。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