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366243
2025年06月23日
有人从《伯牙琴》中听出"高山流水"的知音之叹,有人却品出"弦断无人听"的寂寥之感。而当我翻开这些文字,仿佛看见两位白衣文人对坐抚琴,琴声里有说不完的默契,也有道不尽的孤独。那些跨越千年的弦音,至今仍在叩击现代人的心门。在这个人人戴着耳机却愈发孤独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纯粹的灵魂共鸣,让心灵找到栖息的港湾。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江文通集
知书房
江文通集
江淹 著
诗文别集。南朝梁江淹(字文通)作。江淹文集最早为自己生前编定,《梁书·江淹传》:“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隋书·经籍志》所载不同:“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集》九卷。”注云:“梁二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前后集各十卷。自宋代起,一般只著录十卷。现存江淹集有《自序传》说:“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如此足矣。”但《自序传》写于35岁,其集中可考订写作年代者大都作于此前,此集当是“前集”,“后集”早已亡佚。江淹集现存版本有十多种。依照编排方式可分二类:一是按赋、诗、文大类编次,又按年代排列,如《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刻本《梁江文通文集》10卷(附清叶树廉辑《校补》1卷)、明万历间汪士贤辑刻《汉魏六朝名家集》本及元钞本;二是既分赋诗文大类又分章表启诏等小类,如明代张燮刻本《七十二家集》、稍后张溥辑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的《江醴陵集》(《四库全书》本作《梁江淹集》)2卷。《四库全书》所收《江文通集》4卷,为清乾隆间梁宾以张溥本为底本、用汪士贤本等校订刻印。明万历间胡之骥注刻的《江文通集汇注》,是现存唯一注本。此本共10卷,卷一、二收赋,卷三、四收诗,卷五至卷十收颂、赞、章、表等文,今由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李长路、赵威点校本,卷末附有“江文通集佚文”、“南史江淹传”,江淹作品于此大体齐全。
陆机集
知书房
陆机集
陆机 著
晋代诗文别集。陆机撰。陆机字士衡,曾官平原内史。陆云《与兄平原书》称“集兄文为二十卷”,可见陆机的作品在其生前已由陆云编辑成集。《隋书·经籍志》著录“晋平原内史《陆机集》十四卷”,并注明:“梁四十七卷,录一卷,亡。”说明南北朝时期,陆集卷帙浩繁,到隋唐时散佚已多。宋代公私书目著录《陆机集》仅10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陆机)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今存诗赋、论议、笺表、碑诔一百七十余首,以《晋书》、《文选》校正外,余多舛误。”晁说可证宋刊10卷本乃是宋人据唐前类书、总集重新纂辑的,故其中残篇断简较多。南宋庆元间,徐民瞻汇刻陆机、陆云集为《晋二俊文集》。明正德间,陆元大据徐本翻刻,其中《陆士衡集》10卷是现存最早的刻本。明人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即用陆元大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金涛声点校本《陆机集》,亦以陆元大翻宋本为底本,校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影宋抄本,并参校总集、类书及史传资料。原集10卷保持不变,凡赋4卷,诗、乐府3卷,杂著1卷(包括《演连珠》50首),文2卷。经考证,诗的部分删去卷7《悲哉行》(萋萋春草生)1首,此为谢灵运诗;文的部分删去卷9《吴丞相江陵侯陆公诔》1篇,此为陆云作。点校中辑录的集外佚文,按赋、诗、文编为3卷,附于10卷之末作为《补遗》。此本还附载陆机的专著(《晋纪》、《洛阳记》、《要览》)遗文,以及陆机传记、陆机集序跋资料。又,近人郝立权著有《陆士衡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解嘲
知书房
解嘲
扬雄 著
西汉赋。扬雄作。据《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文章以主客问答体写成,假设有客嘲笑他不善仕进,于是他加以辩驳。作者引征大量史实,反复解释比较,论证世异事变的道理,说明战国之世,群雄争霸,“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士人能够“矫翼厉翮,恣意所存”,而今天下一统,“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庸夫在位,排斥异己:“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步而投迹”,士人根本不能像战国之士那样靠上疏和论辩取得禄位。作者既不能像蔺相如、公孙弘、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又不能像四皓那样高隐,也不肯像司马相如和东方朔那样放诞,因此只有默默守其《太玄》。这篇赋虽然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在思想和情感上更加深刻,作者就个人的遭遇申发开去,对士人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作品因而更其普遍性。本文语言犀利,论辩有力,纵横恣肆,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后来的仿作如崔骃《达旨》、班固《答宾戏》、张衡《应间》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难与本文比肩。
精选书评
知书客639986
自春分前后始读此书,至立夏方终卷,徐展旬月而未能卒章,终弃置案头。邓氏标榜清高,实则陈义过高,不近人情;自命隐者,又每多怨怼之语。所谓琴心三叠,不过是矫揉造作;空谈云山,终究逃不出世俗牢笼。文辞虽时有清丽处,然刻意求奇,反成拗涩。若论琴道真趣,何如静观《谿山琴况》为得。庚子暮春三树居士漫笔于杭城。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知书客514547
自腊月迄春分,终将此书读尽。邓牧之文,神游八表,语涉玄远,论《君道》《吏道》诸篇尤为奇崛。然细味其旨,似有遁世之思与入世之志相龃龉,令读者辗转难安。每至激愤处则锋芒毕露,转入恬淡时又飘然物外,文气甚是不畅。以山人而议朝政,终觉隔靴搔痒。古人云知音难觅,读《伯牙琴》愈感此理不虚。壬寅仲春晦日灯下漫笔,愈发怅然。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知书客558612
自庚子孟春始读邓牧《伯牙琴》,至仲夏方毕。其文言简意远,议论纵横,虽区区六十余篇,而家国之思、出处之辨俱在其中。《君道》《吏道》二篇尤为警策,词锋锐利,直指时弊,读之令人惕然。其余文字,或抒幽怀,或寄哲理,皆自肺腑流出,非徒雕琢词章者可比。唯某些篇章稍嫌艰涩,须反复涵泳乃得真意。七月既望,筱堂记于桐江书舍。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