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58735
2025年09月04日
有人翻阅《笠翁对韵》,惊叹于"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的工整韵律;有人沉醉于"三尺剑,六钧弓"中蕴含的传统智慧。而我每次读这部经典,都像在聆听一位睿智老者娓娓道来,将中华语言的韵律之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在这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这份对音韵格律的坚持尤为珍贵。李渔用最质朴的文字,为我们守住了传统文化的优雅韵律,让每个方块字都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采古来能书人名
知书房
采古来能书人名
羊欣 著
书家名录。南朝宋羊欣撰。一卷。名录列有自秦至晋的能书者李斯、赵高、程邈、曹喜、蔡邕、陈遵、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弘、左子邑、杜度、崔瑗、崔寔、张芝、张昶、姜诩、梁宣、田彦和、韦诞、韦少季、罗晖、赵袭、张超、刘德升、钟繇、胡昭、钟会、卫觊、卫瓘、卫恒等人。
论用笔十法
知书房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 著
一卷。唐·张怀瓘撰。是书为以四字一句之口诀,归纳出用笔之规则,共十项。所列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了变转。每项规则之下均有解释。提出“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等书法笔势的审美原则。强调上下偃仰离合、阴阳左右相应的辩证法审美范畴。
画山水序
知书房
画山水序
宗炳 著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精选书评
知书客217786
翻开《笠翁对韵》,满纸工整对仗,平仄相协,却如隔着一层薄雾,看不真切。李渔将天地万物纳入格律,字字精雕细琢,可这般严整的框架下,反倒失了真性情。那些典故与韵脚编织得如此精巧,却叫人记不住半句。或许这般文字游戏,本就是给闲人消遣的玩意儿?可为何读罢只觉愈发茫然,如同在迷宫中徒劳打转,连出口都寻不见了。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客861770
自夏末至仲秋,手此《笠翁对韵》凡二月而卒业。上卷十五韵,下卷十四韵,尽览其用事之精切,属对之工巧,诚为童蒙训诂之圭臬也。然细味其词句,不独课子之书,实乃诗家之秘钥,每阅一联,辄觉齿颊生香。惜今人但作启蒙观,未尽得其三昧耳。其声律之谐畅,如鸣佩环;意境之清远,若饮醇醪,洵为韵语中无上妙品。壬寅桂月筱堂记于钱塘。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客183961
翻开《笠翁对韵》,满眼都是陈腐的套路。这本书被捧得太高,其实内容空洞。所谓的对仗不过是堆砌辞藻,毫无新意。古人写诗讲究真情实感,这本书却教会孩子机械押韵。我不明白为什么家长还把它当启蒙读物。背这些死板的对子,不如让孩子读现代童谣。诗词的灵魂是自由表达,而不是被韵脚框死。这种书早就该淘汰了。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