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每次翻开《西湖梦寻》,总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跟一位四百年前的故人秉烛夜谈。张岱笔下的西湖,是带着体温的记忆,是繁华落尽后的回眸。那些被岁月冲刷得斑驳的景致,在他文字里重新活了过来,连带着晚明的月光都洒在了我的书桌上。 读张岱是需要勇气的。他写"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却让你读出了整个晚明的世态炎凉。这种高明的反讽,像极了我们现代人发朋友圈时的欲言又止。我常常在想,若是张岱活在今天,大概会是个特别会拍vlog的博主,能把最寻常的市井生活拍出禅意来。他写湖心亭看雪,写得不像是游记,倒像是给那个逝去的时代写的一封情书。 有意思的是,张岱的怀旧从不矫情。他记杭城饮食,说"蟹会"要十月取"团脐",写得出神入化,让人恨不得穿越去尝尝。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执着,让我想起自己每次旅行都要找当地最地道的早点铺子。张岱教会我,真正的风雅从来不在云端,而在市井烟火里。 最打动我的还是他的坦诚。《陶庵梦忆》序里那句"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分明是个过来人的肺腑之言。我常想,若是年轻时读张岱,大概只会觉得他在炫富;而今人到中年再读,才懂得那种"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的况味。就像我们这代人回忆小时候的弄堂生活,明明知道回不去了,却还要一遍遍地说给孩子们听。 张岱写西湖,写的是他一个人的西湖。就像我们每个人记忆里都有一条童年的小河,虽然在地图上不起眼,却承载着整个成长的悲欢。读《西湖梦寻》时,我总忍不住对照着自己家乡的变化。那些消失的老茶馆、改道的河流,不也正需要有个张岱来为它们立传么?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雨正打在玻璃上。忽然觉得,张岱的文字就像这雨滴,把四百年前的西湖涟漪,一圈圈荡到了今人的心里。这样的书,是要放在枕边常读常新的。每次重读,都能在那些看似闲笔的文字里,读出新的人生况味。或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永远知道你在哪个年纪需要什么样的慰藉。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
张岱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甘泉赋
甘泉赋
甘泉赋
扬雄  著
汉赋。西汉扬雄作。是汉代宫殿赋的代表作之一。《汉书·扬雄传》说:“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畴、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又说:“甘泉本因秦离宫,既奢泰,而武帝复增通天、高光、迎风。宫外近则洪厓、旁皇、储胥、弩阹,远则石关、封峦、枝鹊、露寒、棠梨、师得,游观屈奇瑰玮,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宣所考,般庚所迁,夏卑宫室,唐虞棌椽三等之制也。且为其已久矣,非成帝所造,欲谏则非时,欲默则不能已,故遂推而隆之,乃上比于帝室紫宫,若曰此非人力之所能为,党鬼神可也。又是时赵昭仪方大幸,每上甘泉,常法从,在属车间豹尾中。故雄聊盛言车骑之众,参丽之驾,非所以感动天地,逆厘三神。又言‘屏玉女,却虙妃’,以微戒齐肃之事。赋成奏之,天子异焉。”明代张溥曾评此赋说:“自比讽谏,相如不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此赋是扬雄随汉成帝郊祀甘泉宫归还后所作。赋中把天子郊祀的盛况铺张得恍若遨游仙境,并颂扬刘氏王朝地久天长。同时,赋中又贯串着讽谏之意。作者以天帝居住的“紫宫”比拟甘泉宫的规模气概,意在讽示帝王的过分奢丽;又从现实中的甘泉宫追溯到历史上夏桀的“琁室”和商纣的“倾宫”,讽示成帝当以亡国之君为戒,讽谕之意更为明显。在艺术上,此赋铺陈夸张,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文辞流丽,但属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缺乏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