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

张岱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把杭州的古与今展现在读者面前。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每则记事之后选录先贤时人的诗文若干首(篇),更使山水增辉。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就是一部西湖诗文选。
更多
书评  · 7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14924
翻开张岱的《西湖梦寻》,总有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这些年去过西湖很多次,每次站在断桥上望着如织的游人,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读到张岱笔下那个"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西湖,才明白我们失去的是什么。 张岱写这本书时已是明朝遗民,他用文字重建了一个已经消逝的西湖。我常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拼命追逐的到底是什么?张岱笔下那些精致的亭台楼阁,那些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如今都成了旅游手册上的景点介绍。我们拍完照就走,可曾真正读懂过这片山水? 记得去年深秋独自在西湖边散步,突然下起细雨。躲进一家茶馆,老板娘是杭州本地人,她说现在的游客只知道去雷峰塔,却很少有人去寻访张岱写过的那些小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张岱写的何止是西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把对故国的思念,对文化的坚守,都寄托在这些文字里。 我们总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可传承的到底是什么呢?是那些被商业化的景点?还是印在明信片上的诗句?张岱教会我们,真正的传承是要用心去感受。就像他写"湖心亭看雪",不是简单地描述景色,而是把整个文人的精神世界都融了进去。这种文化的厚度,岂是拍几张照片就能承载的? 现代人喜欢说"诗和远方",可张岱告诉我们,诗意不在远方,就在眼前的生活里。他写杭州的市井生活,写寻常的茶肆酒家,却写出了最动人的韵味。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祖父去听评弹,那时只觉得枯燥,现在回想起来,那咿咿呀呀的唱腔里,藏着多少文化的密码。 读《西湖梦寻》最打动我的,是张岱那种带着痛感的怀念。他明知道回不去了,却还要用文字一砖一瓦地重建记忆中的西湖。这让我想到老家那条被填平的小河,童年时觉得它那么普通,现在却成了最珍贵的记忆。我们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张岱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永恒的遗憾。 合上书页时,窗外正是华灯初上。现代都市的霓虹与张岱笔下的灯火重叠在一起,让人恍惚。或许文化的传承就是这样,不在于形式上的复古,而在于能否像张岱那样,用文字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读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福分。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5040
文人作书,最忌矫揉造作,偏偏张宗子写《西湖梦寻》时,把这份忌讳犯了个十足。所谓追忆旧游,本该是真情流露,他却端着名士架子,把西湖写得像他家后花园似的。那些个"余尝""余少时"的腔调,活脱是显摆自己见过好景致,倒叫后来者连西湖都不敢看了——生怕看得不如他张公子风雅。 这书里用典用得出奇地勤快,仿佛不用典就不会说话。写个断桥残雪,非得扯上林和靖;记个雷峰夕照,硬要攀附白乐天。典故堆得比雷峰塔的砖还密实,把好端端的景致都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我说,真正的雅致原不在掉书袋,而在见真情。他这般写法,倒像是给西湖戴上满头珠翠的老妇人,反而失了天然风韵。 最可笑是那份假模假式的淡泊。口口声声说"梦寻",字里行间却透着股子炫耀劲。明明放不下昔日的繁华,偏要装出超脱模样。好比破落户念叨着"当年我家",又要强撑着说"如今这样也好"。这般扭捏作态,倒不如李渔的《闲情偶寄》来得痛快,起码人家承认自己就是贪图享乐。 这般文字,说穿了不过是晚明文人通病。把游记写成炫才具,将怀旧弄成显摆。读来只觉得满纸酸腐气,哪有半分西湖的灵秀?要论写西湖,倒不如白话的《西湖游览志》来得亲切可人。张岱这等文字,恰似他笔下那些"措大"的做派——端着架子赏景,反而把景致都给赏俗了。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74218
每次翻开《西湖梦寻》,总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跟一位四百年前的故人秉烛夜谈。张岱笔下的西湖,是带着体温的记忆,是繁华落尽后的回眸。那些被岁月冲刷得斑驳的景致,在他文字里重新活了过来,连带着晚明的月光都洒在了我的书桌上。 读张岱是需要勇气的。他写"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却让你读出了整个晚明的世态炎凉。这种高明的反讽,像极了我们现代人发朋友圈时的欲言又止。我常常在想,若是张岱活在今天,大概会是个特别会拍vlog的博主,能把最寻常的市井生活拍出禅意来。他写湖心亭看雪,写得不像是游记,倒像是给那个逝去的时代写的一封情书。 有意思的是,张岱的怀旧从不矫情。他记杭城饮食,说"蟹会"要十月取"团脐",写得出神入化,让人恨不得穿越去尝尝。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执着,让我想起自己每次旅行都要找当地最地道的早点铺子。张岱教会我,真正的风雅从来不在云端,而在市井烟火里。 最打动我的还是他的坦诚。《陶庵梦忆》序里那句"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分明是个过来人的肺腑之言。我常想,若是年轻时读张岱,大概只会觉得他在炫富;而今人到中年再读,才懂得那种"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的况味。就像我们这代人回忆小时候的弄堂生活,明明知道回不去了,却还要一遍遍地说给孩子们听。 张岱写西湖,写的是他一个人的西湖。就像我们每个人记忆里都有一条童年的小河,虽然在地图上不起眼,却承载着整个成长的悲欢。读《西湖梦寻》时,我总忍不住对照着自己家乡的变化。那些消失的老茶馆、改道的河流,不也正需要有个张岱来为它们立传么?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雨正打在玻璃上。忽然觉得,张岱的文字就像这雨滴,把四百年前的西湖涟漪,一圈圈荡到了今人的心里。这样的书,是要放在枕边常读常新的。每次重读,都能在那些看似闲笔的文字里,读出新的人生况味。或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永远知道你在哪个年纪需要什么样的慰藉。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西湖梦寻》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