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梦寻
知书房
西湖梦寻
张岱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张岱写《西湖梦寻》,表面上是追忆西湖旧景,实际上是在怀念自己的富贵生活。他的文字华丽,但内容空洞。他写西湖的繁华,却看不到百姓的苦难。他沉迷于过去的享乐,对现实的动荡视而不见。这种逃避现实的态度让人反感。书中的景物描写虽然细致,但没有深刻的思想。张岱的文人趣味掩盖不了他的肤浅。这本书不值得花时间读。
这本特别好!写西湖的神作。
临安旧梦,烟柳画桥,三潭印月空濛;孤山鹤唳,苏堤春晓,画舫笙歌缥缈。南宋的风细细,吹皱了西子的纱,也吹皱了游人的眉。凤凰山阙笙歌杳,钱塘江畔灯火遥。褪尽铅华月照,往昔的杭城,留下的只有断碑残碣与半湖寂寥。可曾忆,那年间白乐天笔下绿杨阴里白沙堤,而看今朝已是处处亭台。梦,惑了人眼;水,映在心底。几百年的风云变幻,淡了临安的记忆,淡了吴越的遗韵。贾似道的骄奢,宋度宗的昏聩,蒙古铁骑的一次次南下……一遍遍一遍遍,碾碎的是宋人那曾引以为豪的湖山清赏、诗酒风流。月印三潭,照人间几度轮回;楼外楼头,浮沉多少往事。
张岱笔下的西湖往昔,令人沉醉,令人怅惘。一处处胜景的背后,可有一首诗,可有一曲词。南宋偏安时期,临安城在奢靡中沉醉,在享乐中遗忘。在那段纸醉金迷的百余年里,人们放弃了收复中原的壮志,只能把自己的魂寄托在六桥烟柳间,贪恋片刻欢愉。西湖作为都城的名胜,自然成了文人雅士的流连之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市井小民皆耽游乐。因而造就了西湖十景的无限风光。但繁华终有散场时,在一阵阵战鼓的催逼下,杭城终究还是醒了,笙歌消散成了哀歌,惊醒了沉醉的世人。这时,水,又可曾倒映出故国的泪痕?
《西湖梦寻》被誉为"晚明小品绝唱",它不仅描绘了西湖的亭台楼阁,更将每处景致背后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并置于时代洪流中细细品味,为后人理解晚明士人心态提供了独特视角。
如今,我们已难觅六桥烟柳,也无法重见雷峰夕照。云过处,俱是浮生。在这西子湖畔幽幽地思,惶惶地问。或许待那夜月明时,追寻旧梦的眼,将又会看见它的幻影。可这幻影,究竟是往昔的残照,还是今朝的迷思?张岱在国破家亡后追忆西湖,笔下越是绮丽,心中越是苍凉。我们读到的何止是山水,更是一个时代文人在鼎革之际的困惑与彷徨。那些亭台楼阁,既是真实的风景,也是虚幻的寄托。当我们在书中流连,是否也在寻找某个早已消逝的梦境?
湖水依旧,而世事已非。张岱用文字构筑的西湖,终究抵不过时间的侵蚀。我们今日读来,既为那精妙的文笔所折服,又不免生出几分困惑:这般痴迷地追忆往昔,究竟是文人的雅趣,还是亡国者的逃避?那些精致的文字背后,藏着多少难以言说的痛楚?也许,答案就像湖面的雾气,看得见却摸不着,想得清却说不明。
古时候的人游西湖是为了欣赏山水之美,追求心灵上的宁静。现在的人去西湖是为了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古人懂得欣赏西湖四季的变化,知道什么时候看荷花最好,什么时候赏雪最佳。现在的人只知道挤在断桥上拍同样的照片。
张岱写《西湖梦寻》的时候,西湖已经变了样子。他凭着记忆写下西湖原来的样子。他写得很细,哪个亭子在哪,哪个桥叫什么名字。这些内容对现在的人很有用。因为现在的西湖和以前不一样了。
书里写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写那些开茶馆的人怎么骗游客的钱。还有写那些假和尚怎么装模作样。这些事情现在还在发生。很多人去西湖还是会遇到。
张岱写得很实在。他不光写美景,也写不好的地方。他写西湖热闹的时候,也写安静的时候。他说西湖最美的是清晨和傍晚。这些时候游客最少。这个道理现在的人应该记住。
书里还写了西湖边住的人。写他们怎么生活,怎么和游客打交道。这些内容现在看也很有意思。因为现在西湖边的居民还在做类似的事。
在杭州的雨季翻开这本旧书,潮湿的空气里仿佛飘着藕粉的甜香。张岱笔下的西湖与如今游人如织的断桥残雪判若两地,那些消失在明末战火中的亭台楼阁,在墨迹里活了过来。读着读着,突然觉得我们追慕的从来不是风景,而是古人那份把日子过成诗的本事。
雷峰塔倒掉那年,张岱用文字重建了一座更永久的塔。他在《西湖梦寻》里写"湖心亭看雪",三两人对坐煮酒,天地大白中唯余舟痕一道。如今去湖心亭要排队买票,游船马达声惊飞水鸟。但若静心读这段文字,雪落肩头的微凉、酒沸时蟹眼般的泡沫,竟比亲临现场更真切。文人的笔有时比摄像镜头更忠实,他们记录的是心灵映照的山水。
最触动我的是写昭庆寺香市那段。昔日妇女乘轿烧香,如今姑娘们踩着滑板车自拍。张岱说"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可他又把这份繁华写得如此活色生香。这种矛盾恰如我们现代人,既向往古意,又离不开手机滤镜。读到"如灯取影"的比喻时,正逢窗外西湖落日,玻璃幕墙将阳光碎成千万个张岱。
这本书像是给当代人的一剂清凉散。在网红打卡点的喧嚣背后,藏着林逋"梅妻鹤子"的孤山,苏小小油壁车辗过的西泠桥。张岱教会我们在商业景观中辨认文脉,就像他当年在废墟中打捞记忆。每次重读,总发现新的细节——上次忽略的某处茶寮描写,这次竟闻见了龙井的兰花香。
人生确如张岱所说"如梦幻泡影",但文字让消逝的得以永恒。合上书时,暮色中的保俶塔亮起灯光,古今光影在此重叠。我们终究是西湖的过客,但带着这本书散步,脚步会不自觉地放慢,看见游鱼般穿过柳荫的南宋月光。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