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合上《大观茶论》的最后一页,竟有些恍惚。这部薄薄的茶书像一泓清泉,看似浅显却深不可测。宋徽宗赵佶用他特有的细腻笔触,将茶事写得如此精微又如此宏阔。在历代茶书中,它像一株孤绝的寒梅,清冷中透着难以企及的高度。 若论茶道经典,《大观茶论》比陆羽《茶经》更见功力。陆羽开山之功不可没,但赵佶把饮茶推向了艺术的极致。所谓陆羽重技,赵佶得神。两书都堪称茶道双璧,但境界终究不同。赵佶虽以帝王之尊论茶,字里行间却透着文人特有的清雅与执着。他写茶器,不厌其烦地描述釉色、胎骨、形制,这种近乎偏执的考究,恰恰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对完美的追求。 我最爱他论"点茶"一节。把茶末击拂的过程写得如抚琴弄墨般风雅,又似参禅悟道般玄妙。他不像后世茶书那样堆砌掌故,而是用最简净的语言道出最深邃的体验。这种文字功力,非沉浸茶事数十载不能为。有人说这是亡国之君的玩物丧志,我却觉得,正是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才让宋代文化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茶烟袅袅中,一个朝代的精魂就此定格。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
赵佶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
宗炳  著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