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86251
2025年09月04日
有很长时间没接触过这种讲书法技巧的古籍了,是在一个书法论坛上偶然看到的推荐。 以前觉得写字就是把笔拿稳,把字写端正。不知道为什么,但古人这么说,就以为是对的。后来自己练字的时候,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现代人更注重效率,觉得字写得快就行,好看不好看无所谓。甚至有人说现在都用电脑打字了,练字是浪费时间。 直到看到"执笔无定法"这句话。原来执笔方法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每个人的习惯来调整。这让我很困惑,因为小时候老师教的一定要三指执笔,说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现在却说没有固定方法,那到底该听谁的? 文中提到"意在笔先",意思是下笔前要先想好怎么写。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有时候明明想写一个漂亮的字,写出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让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理解错了,还是练习不够。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心手相应"这个说法。理论上知道要怎么做,手上却做不到。比如知道要中锋用笔,写的时候笔锋总是偏。这种情况持续很久,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写字。 现在看这些古代书论,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该怎么运用到实际练习中。古人说得很有道理,但具体怎么做却不太清楚。比如说要"沉着痛快",到底什么样的力度才算沉着?什么样的速度才算痛快?这些问题书上都没有详细说明。 有时候觉得古人的话太高深,可能他们自己也没完全说清楚。或者是因为时代不同,有些东西已经没法完全理解了。这让人很沮丧,明明是很想学好的东西,却总是摸不着门道。
授笔要说
知书房
授笔要说
韩方明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著
《笠翁对韵》清朝李渔(号笠翁)著文集,约作于明末清初,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声律启蒙读物。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王僧虔论书
知书房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 著
一篇。书学论著。南齐·王僧虔撰。通篇文有脱误,朱长文辑《墨池篇》因分为二篇,并谓《法书要录》合为一篇为非。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则曰:“是本为一篇无疑,当即《答竟陵王子良书》,朱氏强分为二,非是”。《宋史·艺文志》及《玉海》45引书目有僧虔《评书》一卷,当即是编。
与梁武帝论书启
知书房
与梁武帝论书启
陶弘景 著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
精选书评
知书客253099
妙书,写字人的圣经。可以认真读,可以随便读。开心时看看,苦恼时看看。专业书法家能学,普通人也能学。刚开始练字要看,写了很久也还要看。光是看别人写字不如自己动手,动手写不如懂得道理。这本书把写字的门道说透了。拿出笔照着练就对了,写多了自然就懂了。坚持练下去肯定有进步。练字不是难事,先要把方法搞明白。这本书就是方法。
授笔要说
知书房
授笔要说
韩方明
知书客453162
书体精要,技法尽现。正着看可得门径,斜着看能悟变化。初学当研读,老手也宜重温。习字前可读,创作间隙也宜翻阅。要点分明,次第井然。传授笔法不如明笔理,死记结构不如活学活用。练字莫求速成,日日精进自然水到渠成。案头必备。
授笔要说
知书房
授笔要说
韩方明
知书客498374
翻看唐代书法理论,韩方明的《授笔要说》常被忽略。大多数人聚焦于书法的技法传承,而我更在意他对执笔之法的革新。古人固守旧习,他却敢于打破常规,提出悬腕悬肘的书写方式。这种突破需要勇气,更需要深厚的实践基础。从他对执笔姿势的改良,可以看出唐代书法从严谨走向自由的趋势。技术革新背后,是艺术观念的转变。
授笔要说
知书房
授笔要说
韩方明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