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724931
2025年09月04日
郑克析案精而例多,自成一家,非但辑录旧闻,实则自明法理;《折狱》文简而事详,广搜案例,细辨情伪,而略法理,故论少深,当参看《洗冤录》以通晓检验、佐证实情,又须兼考桂万荣、宋慈、王与诸家。若不愿深研律例,亦可浏览奇案异闻。《折狱龟鉴》"王臻问伤"条,"问"实为"验"之误录,依《宋史》作"验伤",依洪迈解为"查证",诸本沿袭误字未改,至点校本竟讹作"闻"字。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商君书
知书房
商君书
商鞅 著
《商君书》,又称《商子》本书着重论述商鞅一派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第二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在《汉书》中录有二十九篇,但现在仅存二十四篇(另有两篇有目无文)。其中有些篇所述史实在商鞅死后,说明不是商鞅本人所作,但书中保留了商鞅法家思想遗著,并记录了商鞅的言行,约为战国末年商鞅后学编成。《韩非子》与司马迁都曾提到过这部书。
邓析子
知书房
邓析子
邓析 著
二篇,春秋后期名家重要著作,邓析著。邓析的著述在汉以前流传情况不详。至西汉末刘向校书,“以相校除复重,为二篇”,其篇目为“无厚”、“转辞”。《汉书·艺文志》“名家”著录:“邓析二篇。”后隋唐史志俱录。然原书内容在汉以后渐散佚,仅存篇名。一般认为今本《邓析子》内容为隋唐之际人所伪撰。因今本不可据,故《邓析子》之学说,只能就汉以前其它书籍征引论述之言讨论。刘向云其书“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所谓“两可”,《吕氏春秋·离谓》记有邓析“两可之说”故事:言一物仅有一买方和一卖方,双方都急于成交。因买方急于买,卖方可以要高价而不急;买方也可因卖方急于卖,自己可以压价而不急。此两可之例是对矛盾的双方俱急这一角度开始分析,而得出俱可不急的结论,于是论题便显示为双方又急又不急。“是有(又)不是,可有(又)不可,是名两可”(鲁胜《墨辩注叙》)。书中另一重要内容为讨论“无厚”,“其论‘无厚’者,言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刘向《校上邓析子叙》)。邓析此论的具体情况不见史载。但书中所提出的“无厚”命题,至战国时则成名辩学派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涉及哲学上“名”与“形”、“无穷大”与“无穷小”等关系。荀子说邓析“好治怪说,玩琦辞”,所指出的一些与邓析相关的论题,如“山渊平,天地比”之类,由于已为惠施等辩者所展开讨论,故其出自《邓析子》原书中的部分已难确认了。
慎子
知书房
慎子
慎到 著
战国慎到撰,一卷。《汉书·艺文志》著录42篇,今存七篇及一些佚文,内容多为法治理论,如云“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大君任法而弗躬”,“官不和亲,法不遗爱”等。 《四部备要》收入一卷之五篇,系明人搜集残缺,重为编次之本。 清有严可均所辑,收入《全上古三代文》;缪荃孙有据明慎懋赏刻本移写之藕香移钞本,此本附补遗、校记,涵芬楼影印并收入《四部丛刊》;马国翰《玉函山房丛书》亦有所辑。
精选书评
知书客745724
在古籍堆里翻了又翻,这本书读了不下三遍。别人都在夸郑克断案如神,我却注意到那些普通官员的坚持。他们没有过人才智,但肯花时间查清真相,顶着压力为民做主。官场里最缺的就是这种较真的人。从这些小事能看到,古代也有不少好官,他们默默无闻地守护着公道二字。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知书客455845
这本书在图书馆翻了三四遍,很多人喜欢研究里面的破案技巧,我却更佩服郑克记录这些案例的用心。宋朝的司法制度已经很严密,但郑克还能收集这么多典型案例,甚至分析判案方法,实在难得。当官的人大多只看结果,他却把办案过程写得这么细,连错误案例也不放过。现代人读这些古代案例,照样能学到东西,这才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知书客157376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此句道尽刑狱之要义,诚为治狱者之圭臬也。案牍之间,人命攸关;勘验之际,毫厘千里。《折狱龟鉴》乃宋慈毕生断案之精华,其辨微析疑之法,明察秋毫之术,非但为刑名之学,实乃性命之学也。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